“媽,命運不公是什么樣的感覺,我自己最近好失落,我想要抱怨。”
“你還小,那里有太多的不公?最有資格抱怨的是你的外公,但是他從來也沒有。”
一九三九年,我外公出生了。他整個一生不是坎坷就是艱辛,他在我記憶中就是那一代人最好的縮影。
外公讀書的時候成績很優秀,上學一直都是保送,在那時候看來真的是算個知識分子。
外公高二的時候,“大辦鋼鐵”但是學校卻不辦了,學生都回家種田。那時候一個文化水平高二的高材生,正值大好年華,國家也才解放不久百廢待興、那時候的青年一心想著施展才華報效祖國,最后卻回家種地,滿腔的熱血、滿腦子的理想就這樣落空了。
天將降大任與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苦,餓其體膚?
拜托!還好我外公沒有被餓死,也就有現在的我。
“大辦鋼鐵”之后接踵而來的是三年大旱,整整三年!餓的時候什么不吃?外公家河對面的田埂上有一種白色的泥土,餓的不行的時候就把它和糠混在一起做成餅來吃。想想看,泥土可以吃嗎?那時候的糠能吃嗎?大部分人肯定都是不能吃的,但是不吃沒有辦法,樹皮,野菜等等等等,能吃的都吃了。
不過好運氣也是有一些的,外公那時候有點文化,靠這個得到了老外婆的賞識,就把外婆嫁給了外公。外婆那時候在鄉里很有名氣,是個遠近聞名的大美人,生的高壯人也漂亮,當時不知道有多少人上門提親的,但是老外婆就看重外公的文化,說:“他肚子里頭有墨水”。
外婆當時當然有喜歡的人,他不喜歡外公,外婆也沒讀過書,嫌外公長得不好看;雖然外公娶了外婆但是外公喜歡的是他讀書時的同班女同學,可是沒辦法,父母之命不能不從。反抗的了嗎?反抗不了,如今呢?當然可以。
就這樣外公外婆就走到了一起,彼此吵吵鬧鬧走過了幾十年,卻相互珍惜相互敬重。他們有時候得到一些好吃的都讓著對方吃,但是外公性子溫和所以時常犟不過外婆,外婆總會說:“你不吃那我就把它丟到地上去!”也好在外婆大膽,性子爆,才能在另一方面撐起這個家。
到了掙公分的年代外公身上的擔子才叫重,什么病根都是那時候落下來的。因為外公外婆要兩個人養活全家九口人!
外公在家中排最大,有三個弟弟。他的最小的一個弟弟與他相差二十歲!之后娶了外婆生了四個子女,最困苦的時候本打算把我三姨送給一對沒有兒女的人家養的,但是外婆舍不得,真的舍不得!再怎么說那也是自己的女兒,大不了自己再苦一些,累一些,我三姨就這樣被留了下來。怎么能因為苦而拋棄自己的孩子呢?
也好在當初外公有文化,掙公分的時候做的是會計,每天記著誰誰誰什么時候出工,什么時候收工,干了什么之類的工作,但是還不夠!你公分掙不夠糧食分就分不夠,餓死么?
忍字頭上一把刀,忍住!外公就開始每天凌晨三點去耕田到五點,然后開始一天的出工,晚上又繼續干活,那是何等的勞累?外公他身體也不是很強壯,吃的東西也不夠,營養更是跟不上。但是外公堅持了下來,再之后外公不僅帶著四個子女還幫三個弟弟張羅著把媳婦給娶到了,因為老外公留的家產真的不多,分家那年就分到了不夠吃一年的米和一間半的屋子。因為那一間半的屋子外公外婆就修了大半輩子,有一些積蓄就修一點。日子也就這樣一天天過去,直到孩子們都長大成人、各自成家。
本來外公也是有機會走出那個環境的,恢復高考的時候外公沒去,當時的鐵道部門也來招了好幾次工,憑借的外公的文化水平也是完完全全可以的,但是外婆無論如何都不讓外公走;外公是主要勞動力,他一走了誰來養這個家呢?
于是外公就這樣留了下來,一輩子。
當時對面山的一個人文化還不如外公高,但是他們家里負擔小他就去了,之后就成了工程師一家人都搬到了城里;有時回來看看都會買一大堆好吃的,我媽媽他們就會好羨慕,分到一些都覺得好高興。外公呢?外公什么都沒說,雖然外婆很好畢竟沒有讀過書,看問題也不夠長遠,只顧著眼前了,可是也不能怪她。
所以外公外婆如今都很重視子女的教育,傾盡所能讓孩子都上學,于是四個子女都上了初中;鄉里的人都很羨慕,我三姨更是考上了中專,按照當時的話說就是:飛出去的鳳凰。
如今看起來這點學歷算什么?是啊什么都不算,在那個年代就是不一樣了。那為什么不繼續供他們上高中上大學呢?因為他們真的只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再怎么砸鍋賣鐵甚至賣血也沒有能力了;你賣還不一定有人要。
現在人們問起外公那一代人以前的日子有沒有什么不滿和抱怨的地方?哪一個不憤恨不已?但是外公他也沒有,只是搓搓手掌搖搖頭說:“過去了過去了。”命運對外公不公嗎?一點都不,外公有抱怨嗎?一點都沒。也許是承受了太多的生活的艱辛,可一直面對著。
“最有資格抱怨的是你的外公,但是他從來沒有。”
有些事情你真的得用一輩子的時間去證明,比如:命運不公。全怪命運?當然也不。
生活還是要繼續的,莫非你就不過了?面對、承受、不屈服絕對比你放棄了的好。
我心疼我外公。
PS:轉載請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