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4個月開始,孩子進入另外一個階段。就是孩子想要分離,想辦法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他本來跟媽媽是相連在一起的,剛出生時,經歷的是生理上的分離,從母體的分離。從四個月起,他開始走他那條在心理上與母親或者父親剪斷臍帶的另一個過程。
如果這個過程沒有做好的話,這個孩子永遠不知道如何獨立。那這個時候,他需要的心理營養是:安全感。這是從4個月一直到3歲一直會做的事情。什么是安全感,就是他的爸爸和媽媽的關系是穩定的。這個階段如果媽媽情緒是穩定的話,那么這個孩子根本不用擔心,很自然而然地,孩子就會走過這個分離期,很有安全感。
從媽媽這里得到安全感的話,孩子就會分離一點,更有安全感的話,再分離一點。3歲以下的孩子是不知道什么是“我”的,也不知道“我”是誰。也就沒有我的經歷。這也就是絕大多數孩子,是不會有3歲前的記憶的原因。
安全感吸收得越多,越會分離,這是孩子心理上的一個自然的過程,只要我們提供了他心理營養,心理健康,他會一直不斷地試驗,然后他會一直不斷地離開,回來,離開,回來……從整個的4個月一直到3歲,一直會做這樣一件事情。如果沒有這個經過的話,這個孩子與他的媽媽會一直處于共生期。他以為他和媽媽是一個人,以為他和媽媽和爸爸是一體的。
而這個時候就進入到我們養孩子的一個頭痛的時期:可怕的兩歲。為什么可怕呢,因為這個時候的孩子正是又想要獨立,他又與母親是一體的。這個時候,他們對母親的要求是非常大的,看到媽媽什么時候圍繞你你都要反應,然后你真要去幫助他,他又不同意。這個時候,他最常講的,就是兩個字:不要。如果你一定要幫他,他會反對你。這些,都是因為這個孩子正在掙扎著想要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那么,很多小孩子在這個時候有很多缺失的。你會看到很多小孩子,到了4歲,5歲,6歲,7歲或者10幾歲的時候,孩子還會拉住你的衣角,自然而然,到了要上學的時候,他會抱著家里的柱子不肯出門。因為他不能分離。這些都是因為他在這個階段,心里營養不夠,也就是他的安全感不夠,安全感不夠他就沒有辦法分離。他也就不能成為一個獨立自主,以情相系的人。以情相系就是用感情與別人聯系。如果他沒有,他整個人就會充滿恐懼和害怕在里面。而這時我們能為孩子做的就是要很注意夫妻之間的關系。你們能給孩子最好的東西,不是物質而是父母親相互間良好的關系。父母關系好,他自然很開心,因為孩子的世界就是他的父母。如果父母常吵架,常相互指責,孩子就會害怕,而他不會表達他的害怕時他就會用很多古怪的行為來處理。
所以當看到我們的孩子行為古怪時,那表示孩子他不知道如何處理他自己的情緒。夫妻關系在孩子成長的頭幾年是最重要的。另一方面,就是母親不能太過焦慮。太焦慮的媽媽,對孩子很難放手。
我們常喜歡為孩子做我們認為最好的事情,我們常常會讓孩子做什么,不做什么,而實際上,這個時候最好的就是,我們坐在一邊,讓孩子能根據自己的需要然后來試驗他的成長。等到他跑回來,要媽媽抱抱的時候,抱起來,抱了一下,你會發現,他有安全感了,他又要下來,那你就放他下來。最不好的就是,今天我們心情很好時,就把孩子抱起來,或跟他玩,等到很忙的時候,孩子一來就跟他說,不成不成,你去找XXX。這樣很不好,孩子會亂,甚至會分裂。
最好的情形是,不辛苦的。爸爸媽媽不用那么辛苦,孩子也不用辛苦。所以,父母親,只要坐在那邊,能讓孩子看到你的臉,就成了。等到他跑過來,讓你抱你再抱,他不要抱,就讓他去玩,你也別打擾他。他邀請你玩就陪他一起玩。只要這樣順其自然地做,孩子就能很好地走過這個時期,真正從生理上心理上成為一個獨立的人。所以我們認為,媽媽最好的功能,就是給孩子安全感。
怎么樣給孩子安全感呢?媽媽的情緒的穩定,孩子自然就會有安全感。在安全感的建立上,媽媽的功能要大于爸爸的。因為孩子的分離主要是跟媽媽的分離。但是沒有安全感的媽媽會常處于焦慮,擔憂中。害怕這害怕那,還會情緒失控,不能讓孩子心安。
媽媽沒有安全感,那么孩子就沒有安全感。當真的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爸爸的作用就體現出來,這個爸爸可以給他媽媽足夠的安全感哦。媽媽保持心平氣和很重要,如果線媽媽伴隨孩子的成長而成長,是最好了。哪怕就是坐在一邊,但是媽媽知道他什么時候需要的是什么,當他跑過來有需要,就要滿足他,滿足了,他自然就會走開。媽媽最好去覺察,是不是有情緒了?如果媽媽自己有情緒的話,一定要想辦法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再面對孩子。不把情緒帶給到孩子。
有的媽媽奇怪:我孩子為什么老是會來煩我呢?那是因為他需要的時候,沒有得到滿足,所以他才會一直想要!比如說,父母喜歡的時候就給他吃這個吃那個,亂吃一氣,父母不高興的時候,就把他推開到一邊去。他要的其實不多,只是想在要你抱的時候,你能抱一抱他!這樣的話,孩子逐漸與媽媽進行分離,與父親分離,一直到完全分離,成為獨立的個體。而這個時候他就有了一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