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原生家庭”概念被熱炒,結果是接觸的朋友們談到自己,無一例外地都要談談家庭、父母和童年創傷。我之前也寫過幾篇相關的文章,鼓勵大家拋開道德綁架,努力經營自己的幸福,爭取日后做一個被孩子點贊的父母。
但后來,我發現事情不這么簡單。
最近一次咨詢中,我跟來訪者分享自己養孩子的經驗時,無意間承認了一個事實——
很可惜,我們也終將是“不合格的父母”。
我孩子快三歲了。自己有了孩子,才知道為人父母之難。這句話我深有感觸。
但我想說這跟吃喝拉撒睡沒有任何關系。
難的是教養。
因為父母對于孩子(尤其是嬰幼兒)其實無所謂“教育”。孩子其實是通過無時不刻的觀察、模仿來“學習”的。也就是說,你的一舉一動,都可能被他們模仿“學習”。
于是一個愛刷手機晚睡的媽媽,不可能養出一個按時早睡的孩子;一個愛玩游戲的爸爸,不可能養出一個熱愛戶外活動的孩子;不經意的一句話,就可能造成一生的創傷記憶……
所以為人父母真正難的,是要做好榜樣,做一個“正確的人”。
道理就這么簡單。
而現實是我們做不到。
因為日積月累的人格個性、生活習慣不可能說改變就改變。
在我抑郁最嚴重的日子里,醫生三番五次地告誡我不要在孩子面前發脾氣。我努力了,卻仍然沒能完全做到。沒有任何借口可講,就是沒有那個能力。雖然學習了很多,犧牲了很多,也確實改善了很多,但還是沒能完全做到。
還有很多客觀因素完全在我們控制之外。
有一段時間妻子的公司換了老板,經常要凌晨三點開電話會議。孩子總是很快就醒過來,發現媽媽不在身邊就大哭。那時候我真的想沖到電腦前面喊:“F**k you! F**k you all!”而現實是,妻子要陪著笑臉繼續開會,而我只能抱著嚎哭的孩子躲在臥室里。
講出這些,也許你會跟我有同樣的感受——原本應該是偉大的父母,失去了慈愛萬能的光環,變成了兩個渺小無能的人。
但這兩個人至少是真實的。
“合格的父母”卻是虛幻的。
社會心理學的角色理論認為:我們每一個人在社會中都要扮演各種“角色”。“父母”其實就像“老師”、“醫生”、“領導”一樣,也是一種角色。社會賦予這些角色各種贊譽,其實也是各種“角色期待”,甚至是苛刻的要求。
比如:“靈魂的工程師”、“白衣天使”,這些盛贊在表達感激之情的同時,也把人捧成了神。當這些人沒能滿足這些“角色期待”的時候,就可能招來非議、憤怒,甚至暴力。
而現實是:在這些角色的外殼之下,我們首先是人。各式各樣的人,能力有限的,普通的人。
忽略了“人”這個基礎,把浮夸而模糊的“角色期待”當做一種“合格標準”,得到的結果往往都是令人失望的。
有些看似客觀的類比標準,其實也經常是流于表面的,虛幻的。粗淺地參考“別人的父母”跟父母用“別人家的孩子”來批評我們一樣荒謬。
“一想到當父母不需要選拔和考試,我就毛骨悚然?!?/p>
我深表同意。
可是誰能編出一套合理的父母資格認證考題?
“合格的父母”從來就沒有一個清晰的標準。支撐這個“角色期待”的其實是社會文化、道德觀念和經驗(比如“嚴父慈母”、“棍棒出孝子”),即使現代科學,也只能提供一套遠遠談不上完整,而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理論。
心理學大國的老美們就一直在反思、批判過去的理論、觀點。例如今天看來簡直就是荒唐的禁欲教育;例如過分重視表揚和鼓勵,從不懲戒批評的教養風格,似乎已經養出了美國高傲自負,卻缺乏抗壓韌性的一代。
有趣的是,這種教養風格隨著一些被粗糙曲解的“心理學”,正在國內流行。
這其實是社會心理學中指出的一個問題——“角色不清”。原因不僅是當事人對自己扮演的角色認識不清楚,而且可能公眾和社會對角色的認識和期待本身也不清晰。
所以可以預見的是:今天我們認為正確的教養方法,在未來可能也會不再適用,甚至有些會被證明本來就是錯誤、甚至是有害的。
所以等到我們的孩子們長大成人,很可惜,我們也終將是“不合格的父母”。
怎么辦呢?
沒怎么辦。
人類總是在發展進步。也許孩子們將來都會懂得這些道理,不至于再來控訴我們這一代“不合格的父母”吧。
我不求原諒。只希望他們能理解。因為理解就是進步。
講這些不是想為自己開脫,也不是想勸說大家原諒自己的父母。只是想說:注意到“角色”和“人”的差別和共存,注意到時代發展變遷的規律,也許我們能更清晰地看到這個世界。也許我們可以不再糾結過去的創傷,不再糾結現在和焦慮未來的不完美。
也許我們就可以放下一些包袱,輕裝向前。
你覺得呢?
歡迎點評或簡信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