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多年前讀這段文字讀得一頭霧水,不慬得莊周先生寫這么一段文字究竟要表達一個什么意思。這么多年過去了,雖說也有了些長進,但依然似懂非懂,直到有一天看到這樣五個字“神馬都是浮云”才算明白了些許。
莊子認為志在南冥、展翅高飛的大鵬并不逍遙,因為它“有所待”:非北冥無以容其身,非南冥無以適其志,非扶揺無以負其翼。對環境、對外物的依靠、憑借,使大鵬不能隨心所欲盡得逍遙。所以大鵬并沒有達到莊子理想中的“無所待”的真正逍遙的境界。
我很喜歡“有情皆苦,無欲則剛”這樣兩句話?!坝星榻钥唷睉撌欠鸺业馁首?,“無欲則剛”則應該跟儒道有些關聯。生活中的煩擾苦痛大多產生于對外物、欲望的執念。嬌妻美妾(小三、小四者流)、華宅豪車、權勢名利……如同一道道的枷鎖束縛、制梏著原本向真、向美、向善的初心。前人曾造有“名韁利鎖”的成語,此言不虛。
初中時讀秦牧先生的散文《海市》,知道了蓬萊仙境的海市蜃樓。莊子文中寫到的野馬實際上就應該是海巿蜃樓般的現象?,F實中沒有一個人走近(進)海市蜃樓,現代科學認為海市蜃樓實際上是大氣中的一種光的折射現象。古人的解釋是有一種叫蜃的動物為了迷惑人吐氣幻化成城臺樓閣。不管怎樣,我覺得莊子是說人的認識是有限的,且常常會被迷惑。佛教有“認知障”的說法,南懷謹師說“認知障”和“有待于物”一樣都是“有所待”的具化,都是不得真正逍遙的重要原因。
好多年前有一首歌《霧里看花》,閻肅先生作詞,那英演唱的。歌詞寫得好,那英唱得也好,滿大街都是“借我借我一雙慧眼吧,讓我把這紛擾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然而哪里有那樣一雙慧眼呢?天空依然是湛藍的,那是天空原本的顏色嗎?還是因為天空太過高遠無法看到盡頭而呈現出的一種視覺錯感?這個世界太過豐富,我們所見所知不過冰山一角、九牛一毛。無知也許不是我們的過錯,但把無知當成個性或許就非常不應該了。
鴻鵠有鴻鵠的志向,燕雀有燕雀的理想。大鵬展翅要飛上九萬里的天空,要飛到更加寬廣無際的南冥去,必然要經歷重重因難、道道障礙。面對這重重困難、道道障礙,必得坦然豁達。
無知者無畏,神馬都是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