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仙鶴在我們的文化中歷來被視為極其祥瑞的文禽,在道家的視角里,更是羽化登仙的媒介與象征。
華夏民族對仙鶴的追捧并非空穴來風,而是自遠古以來便有跡可循。其中有一件就與我們這篇所要講的樂器有關,它被認定是改寫了中國音樂和樂器發展歷史的遺世精品——骨笛。
從前,笛子總被認為是西域羌族、胡人的首創,而非我大漢民族的嫡出樂器,直到賈湖骨笛破土而出。
上世紀80年代,在河南省舞陽縣的賈湖遺址,出土了數支遠古時代的笛子。那里是華夏族聚居的部落,距今已有8000余年的歷史。所出土的笛子全部以仙鶴的尺骨制成,且大多鉆有7孔。
這不僅印證了我們文化推崇仙鶴最初始的根基,還將笛子這件樂器改判為我華夏漢族的首創。距今8000余年的歷史,更被認定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樂器,將我國的音樂和樂器制造的起源追溯到遠古的新石器時代。
賈湖骨笛出土之后,專家曾找中央民族樂團的演奏者前來印證,看這件史前遺物到底是簡單的狩獵用的骨哨,還是可以被稱之為樂器的骨笛。
結果,演奏者不僅吹奏出了傳統五聲調式的旋律,更演奏出了包含變化音的樂曲。
我不知道當時在場的各位作何感想,但是在我的腦海里,這支骨笛就像是《盜夢空間》里的那個陀螺。似是連接遠古的時代與現在之間的一件信物、一種圖騰,仿佛它們在不同的空間里實現了共存。
那種美妙的感覺,只可意會,不便言說。
-2-
如今的很多人,都分不太清楚笛子和簫。兩種樂器同宗不同脈,可以說算是近親。二者的分別中,很重要的一點是,笛子為橫吹,而簫則是豎吹。
但是,從歷史上來講,笛子并非一直都是橫吹的。在漢代之前,笛子均為豎吹。準確來講,那時的笛子應當算是今日之笛與簫的共同祖先。直到后來,橫笛漸漸成為了主流,而豎吹之笛便慢慢演化成了簫。
大唐一朝,音樂進入空前繁榮的大發展時期。彼時的笛子共分兩種:豎吹的是羌笛;橫吹的叫橫笛,亦稱橫吹。
無論哪一種,笛子在唐朝都得到了廣泛的流傳并深受喜愛,無數文人墨客留下的詩詞便是最好的證據。
唐時的文人很多都是通曉、鐘愛樂器之人,譬如熱愛琵琶之白居易,還有喜好笛子之李白。
描繪笛子的詩作中,李白無論從數量還是流傳范圍上來講,均獨占鰲頭。從“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到“笛奏梅花曲,刀開明月環”。從“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聲”到“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以李白為代表的文人們,用詩詞記錄了笛聲中流露出的豐富情感,證明了他們對這件樂器不僅是喜愛,更是一種心情的寄托。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軍營之中,助興少不了它。
“韓公吹玉笛,倜儻流英音”,文人相聚,聽吹笛亦是件美事。
“江上何人夜吹笛,聲聲似憶故園春”,思鄉的時候,會透過它聊以慰藉。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戍邊的士兵們離開家鄉時的依依不舍,更是看在了詩人的眼中。
除卻寄托感情,從詩詞當中,我們也可以窺見出兩種笛子之間領地的劃分。譬如羌笛,多與邊塞聯系在一起。
-3-
歷史上鐘愛笛子之人,還有一位不得不提的君主:唐玄宗。
開元年間,玄宗在興慶宮旁邊的沉香亭畔,種了很多名貴的牡丹?;ㄩ_時節,姹紫嫣紅、百花爭艷,著實惹人流連忘返。
這一天,玄宗邀了楊貴妃一同來賞花。侍奉在旁的宮廷樂師李龜年一瞧,這皇上與貴妃賞花,怎么也得來點音樂助興。剛想著讓一眾樂師做準備,矯情的玄宗就發話了:“我和愛妃一同賞名花,豈可用舊曲?”。當下,即刻便宣時任翰林學士的李白覲見,命題作文,譜寫新篇。
于是,李白寫下了他的代表詩作,三首《清平調》。
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其二: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其三: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玄宗一瞧,鼓掌好評,隨即命李龜年作曲。于是,史上音樂演奏最高規格的一幕便出現了:
李暮吹笛,花奴擊奏羯鼓,鄭興奴彈琵琶,李龜年執拍板而歌。
這下可不得了,玄宗愈發來勁了。忍不住手癢,便自己拿起了玉笛,吹奏盡興。
此時,美人楊貴妃手捧七寶杯,品著西涼供奉的葡萄酒,嬌滴滴地向玄宗彎腰致謝。
以上這精彩的一幕當中,展現出的內容有很多。固然有玄宗對貴妃的寵愛,還有樂師規格之高。但其中更值得一提的,是玄宗笛子吹奏技巧之精湛。這可是標準的即興演奏,而且還是與樂隊的配合?。?/p>
話不多說,獻上我的膝蓋。
-4-
如果拿吹管樂器和彈撥樂器做類比,笙類古琴,穩居正統之位的話,那么笛子便似琵琶,通于雅俗之間。
正統禮樂中,笛子一直是宮廷音樂的必備樂器。譬如唐朝的坐部伎和立部伎中,都少不了它的身影。而在俗樂中,笛子也與民間音樂做到了完美的融合,歌舞、戲曲伴奏中,笛子亦位處首選之列。
也恰是在戲曲伴奏的過程中,慢慢演化而有了梆笛與曲笛之分。梆笛為伴奏梆子腔而得名,屬于典型的北方戲曲,高亢、嘹亮、激昂、直捷。而曲笛則是伴奏昆曲之用,傳承了南方戲曲的特點,醇厚、悠長,有一種娓娓道來的美感。
從新石器時代到今天,笛子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枝繁葉茂。
人們尊敬它,認為笛子可以蕩滌污濁之邪,使身心歸于雅正;人們鉆研它,從遠古的骨頭、到今天的竹子,甚至是玉或玳瑁,人們用各式各樣的材料制作它;人們更熱愛它,無數繪畫作品和詩歌便是最佳見證。
它小巧便攜,它簡單易學,它音色優美,它通情達意。
這便是笛子這件樂器美好的所在。
所以,人們愿意隨時將它帶在身邊。熱鬧的時刻由它錦上添花,孤獨的時候陪伴自己,傷心的時候向他傾訴。
人生至美極樂,不過如陳與義所說,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如果你相中了我的文章,可以聯系我的大軍師扣舷喲,嘿嘿,祝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