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央行發布《2018年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報告指出:
中國人民銀行堅持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進一步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繼續強化政策統籌協調,前瞻性地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加大金融對實體經濟尤其是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高質量發展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
可以看到,本次央行采取的貨幣政策,其主要目的是支持實體經濟,緩解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融資困難的問題。
那么,央行是如何通過貨幣政策來實現的呢?小編下面就向大家介紹央行的三大貨幣政策。
在了解貨幣政策之前,我們需要知道什么是貨幣供應量?
貨幣供應量是指流通中的貨幣量。如果貨幣供應太多,就會引發物價上漲,通貨膨脹;貨幣供應太少,又可能減緩經濟的發展。
可以發現,貨幣供應量對經濟會產生直接影響。
因此,央行通過各種貨幣政策,影響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活動,進而影響貨幣供應量,最終影響國民經濟宏觀經濟指標。
央行調控經濟的三大貨幣政策是:存款準備金政策、再貼現政策、公開市場業務。
-01-
存款準備金政策
中央銀行通過調整存款準備金率,影響金融機構的信貸資金供應能力,從而間接調控貨幣供應量。
那什么是存款準備金率呢?
中央銀行要求的存款準備金占其存款總額的比例就是存款準備金率。(存款準備金,是指金融機構為保證客戶提取存款和資金清算需要而準備的在中央銀行的存款。)
舉個例子,
假定銀行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為r=20%,銀行吸收了100萬元存款,那么其中20萬元存款要作為存款準備金。
銀行扣除存款準備金后,剩余的存款才能發放貸款。也就是說,在上述例子中銀行最多只能放貸80萬元(100-100×20%)。
而銀行的放貸能力會直接影響市場的貨幣供應量。很顯然,若銀行放貸能力增加,社會總貨幣量增加。
如最近一次央行采取的降準(降低存款準備金率)政策,目的是為了向市場釋放流動資金,刺激經濟增長。
為進一步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優化商業銀行和金融市場的流動性結構,降低融資成本,引導金融機構繼續加大對小微企業、民營企業及創新型企業支持力度,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從2018年10月15日起,下調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非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外資銀行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
-02-
再貼現政策
再貼現政策,就是中央銀行通過制訂或調整再貼現利率來干預和影響市場利率及貨幣市場的供應和需求,從而調節市場貨幣供應量的一種金融政策。
再貼現是中央銀行通過買進商業銀行持有的已貼現但尚未到期的商業票據,向商業銀行提供融資支持的行為。
由于是央行向銀行提前付出一筆現金,這就相當于銀行將票據抵押給央行,從央行貸了一筆款,到票據到期為止。于是,銀行需要為這筆貸款支付利息,這個利息的利率就是貼現率。
那央行是如何通過調整再貼現利率,來調節市場貨幣供應量的呢?
若央行想增加市場貨幣供應量,可以降低再貼現利率。當再貼現利率低于市場利率時,銀行通過央行再貼現獲取資金,投入資本市場就有利可圖,于是銀行開始擴大信貸規模,市場的貨幣供應量增加。
反之,央行提高再貼現利率時,再貼現成本提高,銀行會避免再貼現,市場貨幣供應量就會減少。
-03-
?公開市場業務
公開市場業務是指中央銀行通過買進或賣出有價證券,吞吐基礎貨幣,調節貨幣供應量的活動。
與其他貨幣政策工具相比,具有主動性、靈活性和時效性等特點。
央行通過買賣有價證券來投放和回收資金。如果市場上的錢多了,央行就賣出國債等有價證券,回收資金;市場上的錢少了,買回國債等有價證券,投放資金,增加貨幣供應量。
公開市場業務債券交易主要包括回購交易、現券交易和發行中央銀行票據三種。
本質上都是投放跟回收人民幣的過程,以回購交易為例:
回購交易分為正回購和逆回購,期限通常為 7 天、14 天、28 天。
正回購就是央媽向一級交易商賣出有價證券,并約定在未來特定日期買回有價證券的交易行為(現在賣將來買),逆回購就是央媽向一級交易商購買有價證券,并約定在未來特定日期賣出有價證券的交易行為(現在買將來賣)。
若市場資金緊缺,央行想投放流動性,可以采用逆回購,向一級交易商購買有價證券,投放資金緩解短期流動性緊張。
國家貨幣政策的任何細微動作都將給股票、證券、房地產和匯率等市場帶來深刻影響,而這些與投資人利益息息相關。
比如,寬松的貨幣政策會擴大社會上貨幣供給總量,對經濟發展和證券市場交易有著積極影響。但是貨幣供應太多又會引起通貨膨脹,使企業發展受到影響,使實際投資收益率下降。
因此,小編建議投資人時刻關注央媽的貨幣政策信息,把握我國的經濟形勢,做出更理性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