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時,當我喜歡杜琪峰的電影,喜歡得快不行時,豆瓣影評就成了我的另一個精神寄托。大家都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那我當時就應該是去豆瓣尋找和我一樣,和我一樣喜歡杜琪峰電影的人吧。
當我從關注杜琪峰電影,到關注豆瓣電影影評,再到關注豆瓣和楊勃,關注豆瓣胡同。我的這些關注變化,或許有我個人電影和科技的愛好,但或許從另一個側面,也可以說是豆瓣的成功。都說創業就是講故事,當大家對這個故事很感興趣時,也意味著創業快接近成功。但如果說成功沒有終點,那當大家對這個故事感興趣時,意味著創業在朝著好的、向上的方向發展。這可能不僅表現在用戶增長上,還可能表現在媒體關注上,融資情況上都處在一個良性循環上。
從使用感覺上,個人認為豆瓣和知乎是相似的,或許它們都屬于用戶產生內容吧。同時閱讀感也差不多,文字大小、用戶貢獻內容的語言風格,都很相近。簡書則更將用戶的文字表達欲望赤裸裸的給滿足。簡書成了一個工具,撬起個人寫作的工具。36氪畢竟還是媒體,媒體需要編輯,文章需要編輯,只是這個編輯需要門檻。大多數人,還是只能作為讀者,評論者,轉載者,而不是36氪的作者。用戶的寫作或表達欲望受到一定的限制。如此說來,36氪是媒體,豆瓣、知乎和簡書都成了自媒體平臺了。
不管是媒體還是自媒體平臺,都有被宣傳和自我宣傳的需求。豆瓣、知乎和簡書,既然都是用戶產生、貢獻內容。用戶就是它們的最好宣傳員,開放帶來宣傳或口碑,帶來用戶增長,但開放也得付出代價。最后,你會發現并不是用戶越多越好。就像一個明星,沒出名的時候想出名,害怕沒有粉絲,但是真正出名了,又害怕粉絲,因為所謂的粉絲可能還有罵你的,或者還有狗仔隊。
平臺開放、用戶增多,品質或用戶體驗失控,這是很難控制的。當豆瓣成了招聘、租房、營銷、廣告等的集散地,當你一直將豆瓣影評當做是一群很純粹的人在聊電影,突然有一天你發現影評中出現很多情緒化的表達時,你會覺得豆瓣不再小清新,不再小眾。當然一些“曲高和寡”的影視、歌曲、書籍內容仍舊還有小清新和小眾的感覺,還有幾分豆瓣風味。
其實說豆瓣,也是在說知乎和簡書。豆瓣基本還只是書籍、電影和音樂之類的,知乎是“十萬個為什么”與“十萬個是什么”的集合體。平臺的開放,以及內容的無所不包,加上營銷價值的逐漸凸顯,體驗也會變得越來越難控制。營銷,這東西,真是個會讓企業既愛又恨的東西,當沒有價值時,更談不上營銷價值,當營銷人都盯上你時,說明你的價值越大,同時也意味著你處在一個很微妙的危險關系當中,品質和體驗控制、平衡成為平臺發展的關鍵。
最近,我才意識到,為什么每個企業都需要自己的口號或使命宣言、宗旨、愿景之類的東西。這是企業跟自己強調,不管以后如何發展、如何變化,都別忘初心,也別迷失方向、更別偏離軌道、失去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