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說:“冬吃蘿卜夏吃姜,不用醫生開藥方。”天氣越來越熱,即將入夏,很多人容易出現腹瀉腹痛、感冒、濕疹復發等問題。
其實這些季節小毛病,一片生姜就可以搞定,不僅可以內服,還能外用,祛風解表、排汗降溫、溫經和胃,預防和緩解夏季高發病。
春夏用生姜保健也有很多講究:怎么吃好、怎么用最合適、有哪些宜忌?
現在就為大家整理了一份簡單實用的生姜保健攻略,春夏養生必不可少。
一、內服法
1
嚼點醋泡姜:補陽氣
春夏陽氣浮于外,內寒外熱,所以才會容易消化不良、腹瀉腹痛。這時候可以吃點姜片,尤其是醋泡姜,溫和脾胃,收斂元氣。
生姜性熱,是補陽氣的好食材,醋酸收,避免生姜發散太過,傷了身體津液,兩個剛好互補,補陽也補陰。
方法:買上半斤姜,切成片,放在瓶中,然后用米醋沒過生姜,泡上三天就可以吃了。
特別提示:醋泡姜建議可以在早飯時吃。這是因為姜最擅宣發陽明經的陽氣,而早晨7~9點正是人體氣血流注陽明胃經之時,此時吃姜,最能升陽氣,促進消化。
2
姜棗茶:祛寒濕
春夏是一年中身體最濕熱的季節,很多人的濕疹都會在這種氣候中復發。
加上每天都在吹空調,很容易感染寒邪,引起身體不適,這時候大家可以泡一杯姜棗茶,疏散外寒、清化內濕,預防濕氣和感冒。
方法:取生姜一塊,切成細絲,與適量紅棗一起放入鍋中,加水煎煮,最后再加適量紅糖即可。
紅棗性溫,可以補益脾胃;紅糖補氣血、扶正氣;生姜驅寒暖胃,三者搭配,效果顯著。
二、外用法
1
生姜外敷,緩解疼痛
最近,高溫悶熱和雨季交織,很多中老年人關節就開始疼痛,怎么辦?還是可以找“姜”幫忙。
方法:將生姜切成一厘米厚的姜片,放在濃鹽水中煮熟,然后用熱的生姜片外敷腰部和膝關節,反復數次。
這樣做可以舒筋活血、緩解疼痛,對由于梅雨季節、天氣驟冷驟熱導致的腰痛、膝關節痛有非常好的效果。
2
外擦姜片:祛斑痕
生姜外用,還有祛除斑痕的效果。
方法:每天早晚用生姜片輕柔按摩斑痕處10分鐘左右,按摩完成后不要立即清洗皮膚,待皮膚完全吸收后再清洗,需堅持2個月或以上。其功效是排毒滋潤,可去除雀斑和痘痕。
不過生姜片有一定的刺激性,建議使用前一定要先咨詢一下專業醫師哦。
3
隔姜灸:溫經散寒
隔姜艾灸,不僅可以補陽氣,還能溫經散寒。
通過艾灸的火力將生姜的藥性帶入體內,起到溫中散寒的作用,特別適合夏季腹痛腹瀉、痛經、嘔吐等身體不適。
沒經驗的人,還是建議前往醫院就診,或在醫師指導下操作。
做法:取生姜一塊,切成厚約0.3厘米(約一元錢硬幣厚)的姜片,大小可據穴區部位所在和選用的艾炷大小而定,中間用牙簽穿刺數孔。
施灸時,將其放在穴位上,放上適量大笑的艾炷,點燃。感到有局部灼熱感時,略略提起姜片移到附近穴位,或更換艾炷再灸,以局部潮紅為度。
此外,針對胃痛、痛經、肩周炎等各種疼痛,也可用生姜外敷痛點,注意在操作時要避免受寒著涼。
三、生姜一些家常用法
1、受涼感冒:用生姜3~4片加半勺紅糖煮水喝,一日2~3次。
2、感冒伴有咳嗽:生姜3~4片、大蒜7~8瓣加紅糖半勺一起煮,一日2~3次。
3、感冒伴有發熱:在生姜、紅糖水中再加入大蔥1根,一次2~3次。
4、吃過食物后腹脹:可直接口含生姜片,或喝生姜水,一會兒就能緩解。
5、受涼引起腹瀉:用燒開的生姜水沖雞蛋,一日2~3次,很快就好,腹瀉停止后再喝一天,以鞏固療效,暖胃腸。
6、空調房間后呆久后引起的渾身發緊,頭發脹:隨時口含生姜片或每天在用2~3片生姜泡水喝,身體的不適馬上消除。
7、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生姜和紅棗(切片)一起煮水喝,一日2次,就能開胃。
8、關節痛:每天早上起床后吃幾片生姜或者煮姜棗水喝,一日3次堅持吃能明顯緩解關節的疼痛。
9、痛經:在生姜、紅糖水里再加入2~3粒山楂,一日2~3次即好。
10、手腳已生凍瘡但未破潰:可用生姜煮水泡手、泡腳。
11、頭屑多、掉發:經常用溫姜水洗頭,效果不錯可試試。
四、姜的家族
1
生姜
多加工成絲、片、末、汁來入菜,是炒、煮、燉、蒸、拌中不可缺少的佐料。生姜的運用范圍是最廣泛,我們常說的老姜,泛指生姜。
2
子姜
則是生姜的嫩芽,為時令鮮蔬,季節性強,可作輔料、腌漬成泡姜或切絲生食,如子姜肉絲、子姜爆鴨、泡子姜,就是用子姜做的。
3
干姜
是姜的干燥后的根莖,主溫中,能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主治脾胃虛寒、吐瀉、寒喘咳等癥狀。干姜在川菜中常用來煮湯食用。
五、吃姜宜忌
1
體質偏寒者最適合吃姜
體質偏寒者通常會有畏寒怕冷、手足發涼、吃冷食后易腹瀉等癥狀,這些人適合多吃姜,因為姜性溫,可以溫中驅寒,補陽氣強正氣。
2
陰虛體質者不適合吃姜
生姜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吃的,陰虛體質者容易“上火”、性情急躁、心煩易怒、情緒起伏波動大,所以這類人群不適合多吃生姜。
陰虛體質者可以吃些清補類食物,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和纖維素較高的食物,如山藥、蓮子、百合、木耳、銀耳,用來燉湯、煲粥都很好,可以滋陰補血,清心降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