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哲人希羅多德說過:埃及是尼羅河送給人類的一件禮物,那么長安就是我們母親河哺育和滋養中華民族的搖籃。
據考證,早在公元前兩千多年前,長安就是古代中國人的活動中心和發祥地,后世西周之鎬京,大秦帝國之咸陽,隋王朝之大興,漢唐盛世之長安等等,共有十三個王朝在這片土地上俯瞰天下,繁衍生息,有3100 多年建城史和超過1200年的建都史。
長安之所以被中華民族所青睞,源于其優越的地理位置。眾所周知,中華文明的搖籃在黃河流域,而黃河文明的搖籃是在渭河流域。關中之地是歷史上最早被稱為“天府之國”的地方。它西起寶雞,東到潼關,南界秦嶺,北接渭河,經渭河、涇河、洛河沖積成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風調雨順,氣候溫暖,灌溉條件良好,號稱“八百里秦川”。
秦嶺素有“七十二峪”之稱,其巨量的涌水形成渭、涇、灃、澇、潏、滈、浐、灞八條河流,它們在關中土地上縱橫交錯,最后流入黃河,肥沃了土地,發達了經濟,濟成“八水繞長安”之勢。
長安之所以是國家的政治和經濟中心,還因其憑險可守的天然屏障。關中東仰潼關(函谷關)、西仗散關(大震關)、南賴武關(藍關)、北倚蕭關(金鎖關),乃是真正的“四塞之地”,不僅易守難攻,且較為接近戰略前沿,軍事地位極高。
不惟如此,關中不僅可藏百萬耕戰之眾,而且水路交通發達、秦直道可直通全國各戰略要地,政令朝發夕至,物資冬以繼秋。
作為中華古老文明的根,長安寄托了中國人太多的、剪不斷的情結。從咿呀學語,父母便教背誦“長安一片月”;長大了不得志“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金榜高中了“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朋友遠行時“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貶離遷謫了,便發出“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的喟嘆。
盛唐長安的的雍容儒雅,大氣恢弘,成為中國歷史的底片,中國文化的名片。享譽中外的絲綢之路就是以長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歐洲,這條紐帶貫穿起地中海各國,第一次把中國人的眼界擴展到地球的另一半。這一路走來雖然跌跌撞撞,曲折艱難,但靠著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精神,一直走到今天,從沙漠走到了草原,從大陸走到了海洋,走出了民族的自信、堅韌、開放和包容,走向了世界繁榮,共同富裕的新天地。
往事不堪回首,盛唐是長安留給世界最后的一抹夕輝,大唐唱完開天之治這首絕唱后悄然謝幕,給人間留下無盡的悲嘆!
大家熟悉的唐詩還有一首,白樂天的《賣炭翁》“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這位老者終年辛苦勞作,被剝削得貧無立錐之地,別無衣食來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萬苦燒成的木炭能賣個好價錢好果腹度日,誰知在巧取豪奪的權力面前,所有的希望,所有的辛苦,皆化為泡影。
諸位看官,先不忙著為老者的苦難傷心,須知,南山指得就是秦嶺,南山中有很多為糊口而辛勤燒炭的農人。諾大個長安城,每年冬天消耗的木炭數量非常巨大,如是數百年、不間斷的砍伐。再者,長安城面積近九十平方公里,是同期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都城,大明宮、西內苑、東內苑、大小雁塔,宮殿鱗次櫛比,雕梁畫棟,歌臺暖響,整個長安城是由秦嶺的森林搭積而成的呀!終于,秦嶺當年郁郁蔥蔥的身姿不再矯健,它已經不堪重負,再擔承不起無休止的索取。
“七十二峪”、“八水繞長安”逐漸成為了人們傳說中的記憶,這塊水土豐美的“天府之國”到底走向了盡頭。
政治的原因是,隋唐以后,中國的經濟政治中心不斷的東移,南移。隋唐大運河的修建,中心目的就是加強西京長安,東都洛陽和南京的聯絡,是鞏固國家大一統的重要措施,間接導致了長安政治經濟地位的下降。再者“安史之亂”、“黃巢之亂”、吐蕃和回鶻相繼攻破長安。長期戰亂導致關中經濟遭到了毀滅性打擊,實難復原。
統而言之,生態惡化、水土流失導致農業供給能力嚴重下降,人口大量增加又加重了城市的負擔;
都城的凋敝、國家重心的轉移。凡此種種,長安終于完成了歷史賦予的使命,它巨大的軀體,如今風化成碑林、秦磚漢瓦、城堞,在晨鐘暮鼓中,娓娓地向后人講述它的不凡身世吧。
小可感慨之余,有聯贊賞:
驅匈奴,掃突厥,一十三朝追亡逐北,五胡遁去賴三秦,百戰歸來昭六駿;
開絲路,挽中西,七十二峪興漢旺唐,八水縱橫雍四塞,終南蒼秀甲千秋!
作者簡介:
任思遠,兗礦集團濟三煤礦退休職工,酷愛歷史,癡迷中國文化,間或有豆腐塊見諸報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