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生于浙江省余姚縣,中國著名文化學者、理論家、文化史學家、散文家。讀余秋雨,有的只是一種苦澀的無奈。
現代散文的特點是通過對現實生活中某些片斷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達作者的觀點、感情,并揭示其社會意義,大多數散文比較關注的是自我情感的抒發。
而通觀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我們會發現它們雖大多以景物為題名,但是他不同于以往散文只關注于景物的自然現象,以個人的感情抒發和自我表現為主,散發著一股小家子氣.
作者用深邃的目光透過這些景物,把關注的焦點定位在這些自然景觀背后所沉淀的文化內涵上,體現出一種俯仰天地古今的歷史感和滄桑感,飽蘸著深切的民族和文化的憂患意識。
淺析
廢井冷眼位于公元八世紀至九世紀的渤海國,這個國家曾被稱為“海東盛國”。都城上京龍泉府和唐朝的長安城,一東一西,成為亞洲的兩大文明重鎮。但是卻被尚未脫離游牧習性的垂涎她的富有、文明的契丹滅亡,滅亡不說,之后還將整個城市付之一炬,火有多大?嚴重到作者余秋雨先生看到廢井中的井水時,竟發出了如此感嘆:“這場火不知前后燒了多長時間。我伸頭看過的那口八寶琉璃井的井水,當時一定也燒沸了,很快又燒干了。然后,在到處還是火焦味的時候,大雪又把一切覆蓋。”
這已不僅僅是攻城略地了,本以為只是占領國家的被占領國的人民都想錯了,不僅僅是占領,也是毀滅,是對渤海國國家民族的毀滅,是對人類文明的毀滅。
文中一直有一個名字和渤海國交錯出現——大唐。
是啊!中國不也有著這樣痛苦的經歷嗎?大唐統治者“刀槍入庫,鑄劍為犁,馬放南山,解甲歸田”,與民同樂,共享盛世,卻導致安史之亂。
廢井——統治者還有讀歷史的你、我,應以冷眼看歷史“歷史很漠然,在多數情況下不講曲直,不講感情。”清醒頭腦,把握好時代。
不如廢井的還有清朝,“康熙盛世”之后,大清被侵略者一次次的蹂躪,香港、澳門被割去,威海衛被割去……這些有著悠久歷史和耀眼文明的城市都沒能逃出被侵略的厄運。更令人頓足與渤海國命運相似的是火燒圓明園。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后直奔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最大的皇家園林-----圓明園,史書記錄了他們的罪行:看見銀子拿銀子,看見金子把銀子扔下,看見了珍珠又把金子丟下,每個人兜里都是滿滿的……能拿走的就拿走,拿不走的就用車拉走,實在拿不走的放火燒掉。如今被毀滅的圓明園只剩下斷壁殘垣在風中呻吟,如此耀眼的文明已失去了昔日的光澤。
熱血沸騰的人們扼腕于渤海國的滅亡,圓明園的毀滅,廢井卻冷眼于她的前世今生。愿我們一如廢井在譴責摧毀文明的侵略者之余,能清醒的意識到繁華背后的危險。
感悟
世間萬物,代代更迭,人們常將歷史比作長河,就是在映射那無時無刻不在發生的“變化”二字,宛如奔騰不息的流水。而在這浩浩長河中,人類渺小得比不上一朵浪花,貫穿著整個歷史的也永遠不會是脆弱的人類生命,而是山、河、樹、石,以它們堅韌的生命,默默地佇立在河水邊,冷眼旁觀著時代變化。
很難想象,也許在未來不知多少個年頭之后,我們如今生活的城市是否還存在,是否也像如今我們眼中的“歷史”一樣,只剩下幾方石料、一口廢井。
讀《廢井冷眼》,我似乎能感受到作者見到那一口廢井時的心情,仿佛有時間的細流從指間流走,又仿佛時間在廢井的冷眼中緩緩凝固。那時候眼前似乎燃起大火,灼燒著幾百年前的這口老井,燒沸了,又燒干了,最后只剩下一副把一切都看倦了的千年冷眼。
作者說,“歷史很漠然,在多數情況下不講曲直,不講感情。”但我想,正是歷史的漠然使我們對自己也漠然了,可以以整個歷史的眼光去看待自己,又怎會在意那微塵般的跌宕呢?
歷史中的我們每個人都是匆匆過客,甚至像渤海國這樣繁榮的大都市也不過在歷史中存在了幾百年,還不如一個傳承幾代的文明。一切活著的都將死去,在歷史上,只有文化是永恒的。有人為自己一時的起伏長吁短嘆,可倘若更加達觀地來看,也許依舊沒辦法解決當下的問題,但至少可以在人生的悲歡離合中保持一個淡然的心態。而當我們真的放下了、看透了,無論到哪里都能隨遇而安。
這是冷眼教給我們的,也是歷史教給我們的。
再回頭看那顫巍巍佇立在土地上的廢井,盡管破敗卻顯得堅韌。那副冷眼已經見慣了朝代更迭、家族盛衰,想必再不會為什么所動了。歷史是漠然的,但它使我們寵辱不驚,使我們看一切都是過眼云煙。我想,這已是歷史最大的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