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綠皮火車"哐當"了一夜,天才蒙蒙亮,我們來到了大理車站,孩子還拖著朦朧的睡眼。一位白族女導游接了我們,她頭戴一頂花色鑲著黑邊的民族帽子,身穿白色紅邊的民族服裝,說起話來聲音略有些沙啞。
? ? ? ?導游介紹完自己之后,又介紹了白族對帥男美女的稱呼。我們是第一次聽說白族人稱呼女人為“金花”,稱呼男人叫“阿鵬”。我們來到大理古城街道的時候,街上的路燈才剛剛熄滅,太陽把第一縷金光灑在城墻上,讓這殘存的古城墻更加地神秘了。古城的街道窄窄的,縱是這窄窄的街道上,竟有一條小小的、小到跨一個大步就能跳過去的溪流,溪水窸窸窣窣地流過,給這個古老的殘城注入了生機和活力。小小溪流的拐彎處,擺了小小的石頭做成的水景小品,后方是一道圓形門洞,這門洞襯著溪畔三三兩兩的樹木,別有一番江南水鄉的氣息。
? ? ? ?導游告訴我們,大理這地方,人們生活休閑,早晨不睡到自然醒,一般是不會起床的。所以,要看看古城街道的熱鬧,今日個恐怕是難以如愿了。帶著些遺憾,匆匆地瀏覽了古城的風貌,拍了點照片,又匆匆地奔向了趕往崇圣寺的車程……
? ? ? 至于崇圣寺,寺廟見得多了,倒也沒有多少期待,唯一想目睹的是崇圣寺三塔。對崇圣寺三塔的最初印象,來自于梁思成先生的《中國建筑史》,那是一本專業書籍,沒有介紹關于三塔的故事,所以只是知道名字而已。之前去過昆明市西郊的云南民族村,曾被那里仿建的大理三塔震撼過。那藍天、白云、青山襯托下的三塔,坐落在一方月牙形的水塘前方,三塔的腳下是草地和紅紅綠綠的花鏡,塔身是白色的,在兩旁直立著的蒼松翠柏的映襯下,白得讓人喜愛。塔身倒映在水塘中,連同蒼松翠柏的倒影,在粼粼波光的攪擾下,顫顫巍巍的,煞是好看。看著這般迷人的景致,我曾幻想:大理三塔的真容應當更加迷人吧!逛完了崇圣寺,繞了一個彎,來到了崇圣寺三塔前。第一眼目睹三塔,我竟然半信半疑起這竟是大理三塔來。在我的想象中,它應當是在一個平坦而開闊的湖泊前才對,可眼前的這方水塘,似乎比民族村的那方水塘還要小,這水塘也不是在想象中的塔的下方,卻是在塔的一旁,而這般景致竟是在半山腰的平臺上。一切都超出我的想象。這也許就是人們常常說的“看景不如聽景”吧。“看”是一個方面,也不知是怎樣一種情懷,我在這里拍了好多照片,嘗試了各種光圈和快門組合,似乎是要竭盡所能地把這景致拍得更美一點,更接近我心中的幻景似的。在導游的指引下,拍到了幾張六塔同圖的景致,雖有些逆光,但依然有些冬日蒼翠而寧靜的感覺。拍完了三塔,大理的一個符號算是見識了,心滿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