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會遇到這樣那樣的提問:
如何與人相處,如何處理上下級關系。如何處理情緒問題?如何做好時間管理等等。
高級一點的問題如何把學到的模型養成習慣。
而得到的答復往往是各種各樣的技巧經驗。
問的人當時會有茅塞頓開的感覺,回復的人也可能會覺得盡心盡力了。
那么這些回答有用嗎?會起作用嗎?
從經驗看這些問題問了一遍以后,過段時間還會問,而且這些問題頻率高居不下。
本質上來說,他們都是想問一件事,如何才能快速改變自己,或者說快速成功。
不是說技巧沒有作用,而是有時候沒有找到根本的問題。
我一直困惑于這個問題如何解決。
今天看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在第一章由內而外全面造就自己,講思維定式的力量。茅塞頓開。
如果把思維定式比作一個地圖,那么這個地圖與實際越接近,就代表了我們的思維越接近現實,從而能做出更準確的判斷。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教授把兩疊卡片發給教室兩邊的同學,其中一疊是少婦像,另一疊是老婦像。給他們10秒鐘看這些卡片,然后收回。接著用投影儀給大家看,綜合了二者特點的畫像要求全班來描述。結果一組認為那是少婦,一組認為那是老婦人。大家僵持不下,直到有同學開始討論畫像中的具體細節時,大家才逐漸看到對方眼中的畫像,但是只要把視線移開,還是會認為那是自己當時10秒鐘內看到的形象。
從這個實驗,我們對人和人際關系的本質有更透徹的認識,一是條件作用對人類認知和思維定式有強大的影響力,會影響我們一生,而且左右著我們的思維定式。第二這個實驗還說明思維定式是我們觀察世界的窗口,是行為與態度的源泉,脫離這個源頭的言行就是表里不一。
(由此想到了一件事,很多人在追求的知行合一。
從上面的例子就可以看出人們其實一直是知行合一的。所謂的追求,只不過是并不知道自己真實的想法。
捫心自問,你真的想知行合一嗎?你真的想做這件事嗎?如果真的想你早就想到各種辦法了,而不是與各種拖延、各種問題苦苦斗爭。
不行動是因為價值觀排序,是因為有更重要的排在前面。雖然你認為一件事最重要,但潛意識其實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這才是知行合一。)
由此要改變現狀,首先要改變自己,要改變自己,首先要改變我們對問題的看法。
持續找到對的思維定式,并保持不斷更新,實現思維轉換。
如果僅僅是轉換了視角,還遠遠不夠。從看到到行動以及如何行動,可能千差萬別,這就要求身體力行。也就是性格塑造。
任何一件事的成功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這就需要我們相信品德的力量。
用7個習慣的說法就是以品德為基礎,以原則為中心,由內而外,全面塑造自己。
由內而外是指從自身做起,從自己的內心做起,包括自己的思維定式,品德和動機。
那么怎樣才能有更廣更深的認知呢,畢竟我們的時間經歷是有限的。
成甲老師說的成體系和掌握臨界知識,我覺得就是很重要的辦法。總之讓意識地圖越接近現實才能更好,更好的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本文想表達如何從本質上解決問題和知行合一是天然的,不需要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