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想法再精彩,那只是想法的價值。而你的價值呢?永遠體現在行動之中。
生活中,很多人都會出現這個現象:
第一:在一次行動之前,我們都會考慮各種行動中會出現的突發情況,制定詳實周密的計劃,好像所有的行動流程都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但是,結果行動中遇到了很多我們意想不到的突發狀況,這些會讓我們失去控制感,會讓我們焦慮。這時,我們大部分人不是停止行動,就是勉強的繼續下去。
第二:我們經常聽身邊的人說:我想去環游世界,我會好好的工作學習,我想賺好多好多的錢······但是,那些對你說環游世界的人,他們研究過環游世界需要多少錢嗎?大概多長時間?需要多少國家的簽證?能不能簽下來?該怎么做?同時那些想賺很多錢的人,他們真的在為自己的現狀作出改變了嗎?
其實這些問題他們都沒有考慮過,或者說他們大多都沒有為此行動過。他們只是向外界拋出自己的想法過后,就繼續維持自己以前的老樣子,沒有實際的行動。
可是,這個社會想要你的行動,你卻給了它很多的想法。難怪你一直碌碌無為,每天都在過著重復,無意義的生活。
所以,我們來看看及時有效的行動到底會給我們生活帶來怎樣的改變?
我們不要做思想上的巨人,而做行動上的矮子。
如果處在一個信息不明確,理性思考能力根本就用不上,一片混亂的環境中,你會怎么辦?站在原地等死?不會,行動者自然會找到線索。
著名商業觀察者吳伯凡老師曾舉過一個例子,假設一個人在莽莽蒼蒼的大森林里迷路了,他該怎么做呢?難道非找一張地圖,找一個向導,或者坐在原處花大量時間思考一個精密詳實的計劃后才開始行動?肯定餓死,有經驗的人會這么做——
用耳朵去仔細去辨別水聲的方向,哪怕是再小的水流。
為啥?因為小水流會匯入大水流,大水流一定會匯入小溪流,溪流最后一定通向大河。只要順著水流走,放心,一定會走冤枉路,因為水流是彎曲的,但是肯定不會走回頭路,只要你體力夠,糧食夠,一定會走出來的。
但是現實中呢?很多人只會待在原地想策略,想各種逃生的方法,然后仔細斟酌,考慮哪一個更好,最后可能是永遠的被困在原地,原因是他們只有想法,沒有切實的行動。
其實這跟生活中的我們很像,很多人都對自己的人生有各種各樣的設想與規劃,有個十分美好的理想與愿望,可就是不用實際行動來實現它,這樣一來,即使構想出再有價值的東西,也是胎死腹中,令人惋惜。
過去我們總以為,人類最值得驕傲的是我們大腦的理想,這是我們區別所有動物的地方。所以我們應該用理性來統領行動,一件事只有想明白了再干,權衡完利弊再做選擇。
有沒有可能用行動來統領理性呢?先干了再說,然后用理性輔佐我們一步一步的往前走。
人的外部環境有兩大天條:
第一,你永遠不知道會發生什么意外,你在任何時候做理性判斷的時候,信息都是不完善的。第二就是,好事和壞事都是說不清楚的,你在任何時候做的利弊判斷,看到的圖景很可能再往前行動一步就變了,好事變成壞事。
所以在有效行動者的眼里,他永遠相信兩件事:
第一,先干了再說,因為只有干了,我就會遇到更多的意外,就有機會把握這些意外。第二呢?只要我行動,就有機會洞察優勢背后的代價,有機會把那些壞事變成好事。
我們想做任何事都要回到具體的行為,不要執迷于理論與概念。一旦有了想法就要去執行。
徐小平老師是現在中國著名的天使投資人,這當然能看準那些成功的企業有關。徐老師說:“發現一個創業團隊有沒有未來,關鍵看團隊的二把手水平。因為一份商業計劃書僅僅是一把手想法的鏡子,而二把手是他行動能力的鏡子。這說明什么?說明一把手能很好地把想法推銷給別人,而且是一個優秀的人,他可以搭建一個有些的團隊,這說明他從想法到行動邁出了關鍵的一步。這要這一步走的漂亮,找來一個好的二把手,那后面的事就不用管了,肯定做的很好。”
徐老師的這番話是不是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啟示呢?
這就是說明,你的想法再精彩,那只是想法的價值而你的價值呢?永遠體現在行動之中。
我們有了精彩的想法,這并不代表什么。夸張點說:每一天,每個人都有很多的想法。我們都想過去環游世界;面對有前景的行業,我們也都想過去創業;但是能把想法落實處的只是少部分人,當然,成功的也只是這少部分人。
歷史一再的告訴我們,人類文明的每一點進步都是那些想改變世界的人們付諸行動的結果。《門口的野蠻人》告訴我們,羅斯·約翰遜將近40歲時,這個即將成為里根時代的商業楷模的人物,還是籍籍無名。一個獵頭公司成為了他生命的拐點,憑借這次機會,他搖身一變,成為了標牌公司的總裁,接著鯨吞了納貝斯克公司,從此青云直上。他的成功被定義為約翰遜主義:成功來自機會,行動無需計劃。
正因為人生是隨機多變的,不確定性會經常發生,唯有一邊行動,一邊完成大量的知識積累,大量的觀察與反思,大量的接納不同于己的觀點,才能“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才能在人生“不確定性”發生的時候,擁抱“意外”,及時調整,改變方法,尋找一條新的道路,然后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