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先看看通常一家互聯網公司會有哪些職位:
管理職位:這個不討論
產品條線:產品經理、產品助理、設計師等
運營條線:產品運營、活動策劃、會員運營、數據運營、(新)媒體運營、內容策劃、編輯等
技術條線:架構師、前端工程師、開發工程師、測試工程師、運維工程師等
市場條線:渠道、推廣、商務合作等
行政條線:HR、行政等
而通常情況下,各公司會根據自己的情況,采用不同的組織架構。
有些公司會選擇使用扁平式的組織架構,就是各職能單位各自獨立,彼此之間通過管理人員與部門員工的頻繁溝通、呼應,來解決各種問題;
有些公司則選擇項目組式的組織架構,以項目為中心,將項目所需的人員集中在一個Team中;
還有些公司會采用混合式的組織架構,一部分采用項目組式管理,而另一部分則采用扁平化管理。
但無論組織架構如何調整,事兒還是那些事兒,都得有人來做。
那么,今天我就簡單說說各項職能下,各個職位可能重點落在哪些事務上。
產品經理&產品助理
首先,通常「產品助理」是一個在大公司里才會出現的崗位。
這個職位設立的初衷,是解放產品經理,讓產品經理從繁雜的會議、扯皮、文檔寫作中解放出來,專心做需求分析和產品設計。
所以,如果你希望成為一個「產品助理」,你可能需要具備:
較好的溝通能力
較強的抗壓能力
靈活的頭腦和快速反應能力
勤快
那么,「產品經理」呢?
這個職位前幾年非常火爆,甚至因為喬老爺和張小龍上升到了「神」的高度。
但是,就算大家同時修煉,都修煉個千萬年,也未必個個都能成「神」,成個「仙」或者「妖」也說不定。
如此一來,就要明白,「產品經理」的具體職能是落在對用戶需求的深刻理解上的,并且通過邏輯思維和體驗優化來讓客戶的需求得到滿足。
在這個前提下,「產品經理」的職位就會要求:
同理心,對用戶理解。
專注度,對產品要深得下去。
感受力,對產品的體驗有追求,但更能敏感的發掘到需要增強補足的可能性。
溝通與抗壓能力。
邏輯思維能力。
這也是為什么,我記得我11、12年在知乎上,就「產品經理」這個職位的熱度吐過槽,我認為不是隨便一個什么人就可以去做「產品經理」,他需要對用戶理解,對生活了解,是需要閱歷和沉淀的職位。
而產品經理這個角色,在大公司和小公司的職責是完全不同的。
因為大公司會多出很多事務性的工作,所以,我們上面也說了,這些事務性的工作就會交由「產品助理」來完成,有一些產品助理,是可以隨著時間的推移去升級的。
因此,如果你是應屆畢業生,希望做產品工作,那么可以考慮一下從大公司的「產品助理」做起。當然,如果你天賦異稟,我覺得直接做「產品經理」也挺好。
只是這種天賦異稟的人,畢竟少。
設計師
我工作那會兒,沒有「設計師」這么高檔的頭銜,就叫做「美工」。
后來,隨著互聯網的發達,對職位的職能有了非常細致的重新分配。
于是,有了各種「設計師」,UI、UE、交互、動畫……甚至還有專門設計icon和Logo的。
所以,對于「設計師」這樣的職位,大家在投遞之前,需要看清楚業務職責。
對于設計師來說,有幾個能力很重要:
審美,不知道什么是好看的,不是作死么?!
至少掌握一種介質的設計效果,平面設計和網頁設計就真的是不一樣,PC端的設計和移動應用的設計也就是不一樣。都能掌握的,不多。
時間觀念。
對精品的追求。
運營
我上次已經寫了一篇文章,關于運營與營銷的區別。
而運營工作本身也有不少差異。
產品運營,這個工作是圍繞產品開展運營工作,要求比較高,能做活動,能組織能容,能留住用戶并刺激活躍,甚至有拉升收入的要求。
活動策劃,這個主要就是做活動了,屬于專門的崗位。
會員運營,這個職位出現在涉及消費和具有忠誠度計劃的工作比較多,重要是維系會員用戶,通過會員權益建設和客戶關懷設計留住用戶并促使其長期的活躍與消費。
數據運營,這個職位比較新,我都沒弄明白具體做什么,哈哈哈。
(新)媒體運營,多見于通過在各種媒體平臺上的內容建設去引流或者維系用戶。
內容策劃、編輯,這兩個職位的差異不大,都是創造、審核內容,將優質的內容呈現給用戶,并達到對應的運營目標。
運營崗位通常共性的要求有:
頭腦靈活,有創意。能夠創造出精品內容,或者設計出有意思的活動。
對數據非常敏感。能夠發現數據波動,并找出數據波動的原因,從運營端進行各種調整與優化。
較強的溝通能力。能夠通過溝通去推進并解決問題。
執行力。說到、做到、做好。
技術
技術崗位的要求就比較復雜了。
架構師,通常需要多年的經驗,能夠設計系統架構,并保證架構的穩定性、可擴展性、性能等多項指標的可用性與優越性。一般的畢業生是不可能拿到這個職位的Offer的,多年經驗的開發工程師也未必能夠拿到這個職位。
前端工程師,與設計師和產品聯系非常緊密,確保前端的可用性與易用性。
開發工程師,實現功能開發,讓功能可用、易用,「碼農」是最直接的描述,寫代碼的牛人或者普通人。
測試工程師,不管一家公司的規模多大,測試的工作都必須有人來干,在規模中等及以上的公司里,會有專門的測試工程師,他們就是專門從事開發完成后的測試工作,找出Bug,寫出報告,負責回歸,確保上線前產品沒有影響使用的重大Bug,甚至零Bug狀態上線,要有各種瀏覽器、虛擬機,抽屜里有各種各樣的終端設備,兼容性測試和功能測試一樣重要。
運維工程師,確保后臺不出問題,確保服務器、網絡出現了問題能夠及時的修復,等等。服務器、帶寬夠不夠,一個大活動需要備機,都要找他們。
當然啦,你說公司裝電腦,嗯,那是IT的事兒了,多年前叫「網管」。他們可以是運維的一部分,也可以歸于行政職能。
那么,對于技術人員來說,可能通用的要求是這樣:
懂代碼、懂系統、懂業務。
抗壓能力。
溝通能力。
如果代碼寫的夠快夠好,那么其他的都可以降低標準,甚至忽略。
市場
市場這類職能人員,在一些公司會和運營組合并,在另一些公司則會獨立。
但還是那句話,事兒還是那些事兒。
他們和運營人員的區別在于:
市場更多考慮的是品牌、傳播、導流,而運營更多考慮的是留存、活躍、付費。
指標不同,導向不同,精力分配不同,做事情的對象與深度不同。
對于市場人員來說,更重要的是了解市場動態、掌握競品情況、引入和維系合作方,并通過媒體、公關等方式,確保公司與產品的口碑。
當然,在很多大的公司,媒體、公關的活兒是由專門的公關部來處理的,這是另一個話題。
在市場職能下,也會有很多細分。
渠道,主要是維系各類渠道,確保能夠拿到渠道資源。
推廣,這個詞兒比較寬泛,看公司如何定位「推廣」的職責與范圍,如果是App,那么渠道和推廣可能是同一個職能,甚至合并起來的職位;如果是PC端,那么推廣可能還需要考量廣告投放、ROI等相關事項。
商務合作,主要是去找尋外部可以合作的商戶和資源,達成合作,可能涉及聯合活動之類的業務。
市場類職能的共性要求是:
溝通能力。
客戶保留的能力。
理解力,必須要充分了解產品。
執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