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自己挖的「坑」,還是孩子下的「套」
今天早上吃飯時,女兒問:“爸爸,有三句話,你幫聽聽,有什么不同,分別是’等我一會‘、’你給我等一下‘、’別走,等著‘,你覺得選哪一個比較好?“
我沒多想答道:“我會選第一個,因為后面兩個看起來更像是命令式的,但具體還是要看說話的語氣的,如果第一個說話時的語氣是「急不可耐」的,而后面兩個的語氣是「輕聲細語」的,我就會選擇后面兩個之一,總之……”
“你看,你也說要看語氣的,”我的話還沒有說完,她比較著急的補充道,“你跟我說話的語氣態度,經常的不好,我每次跟你說‘你語氣好一點,我就會去做的’,但你總是對我態度很兇、很差,希望你好好上課,好好練習如何用好的語氣、好的態度。“說完這一段,她看著我,像是在等著什么。
在以前,我估計會跟她掰扯掰扯,但這一刻,身體和論辯的想法都停住了,她說的句句在理啊,我當時給了她很明確的答案”爸爸錯了,我開始學著慢慢的改正,你是不是也發現了?“她點點頭。
不知道女兒是因為什么,突然說出這樣的話,以前她也說過類似的,但我「竟然」都沒當回事,就像她說的,在我指出她小問題時,如果是婉轉的態度跟她說,她沒有一次拒絕改變,非常的積極,而我更多時候展示出來的,卻是命令式的,攻擊性超強。
為什么?
我明明知道解決辦法,好的解決辦法,為什么最終卻選擇最壞的解決方案?
有些時候,我還常常告誡女兒“不管什么事,不要著急,不要生氣,更不要隨便發怒,一旦出現這些情況,意味著我們的大腦,已經開始「不正常工作」,接下來就會錯漏百出“。
越想越覺得,自己有多不靠譜,讓她按照一個規則來做事,但我居然是首先破壞那個規則的人。
還好是被自己女兒指出來,她對我的要求就如同我對她的要求一樣,「希望你變得更好」。
是的,「希望雙方變得更好」,最最本質的想法,但是我倆的理解,卻又是不同的。
怎么不同?
女兒對于「好、更好」的概念,更多的是聽來的、看來的、學來的,這讓她成為一個非常細致的觀察者,于是,她會把觀察到的狀況,跟那些標準進行比對,比對的結果,成為她判斷的依據。
而我,對「好、更好」的概念,是隨著我的情緒而波動,是不穩定的,于是結果看起來也是跟著波動的,不穩定的。
今天她這“一課”,再次讓我明白,自己要改進的地方很多,在這個階段,父母的一舉一動,就是在塑造孩子的一舉一動,父母的一言一行,就是在指導孩子的一言一行。
相比女兒的直接,我更懂得婉轉,我也比她更能思考,因此,要常常反思自己的行為,在反思結束之后最最重要的是:
改正自己的錯誤、修補自己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