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新生大學招收了一批學員,如下圖所示只有十四人。每一個圓圈代表一個人,相互認識的兩個人會用灰線連接起來,沒有連線的兩個人互相不認識。
現在的有個問題,要不要讓校花加入到這個集體中?由于這次采用的是民主制度,所以每個人都會表態并且看到自己認識的人的態度。
不光如此,我們假設這些學員都有從眾心理,他們的想法取決于自己的朋友是如何想的。如果我們用顏色標記出他們的態度,藍色表示同意,黃色表示不同意,那么大家覺得最終這十四個人投票后,校花能否加入進去呢?
先不說結果,我們先討論一個嚴肅的問題:為什么我的朋友似乎比我更有人氣呢?
不論是在朋友圈還是在微博上,我們的朋友似乎總是得到比我們自己更多的關注,發一個狀態就有好多回復,發一張自拍就有好多點贊。這是不是我的錯覺
很抱歉這可能不是錯覺,而是事實。雖然不排除大家把自己最光鮮的一面拿出來曬,但是有研究表明我們的朋友確實比我們更有人氣。這種現象我們稱之為“友誼悖論(Friendship Paradox)”。
就平均值來看,你朋友圈里的朋友擁有比你更多的朋友。根據麻省理工大學的調查,他們發現每個人擁有的朋友數量并不是簡單線性分布,而是呈現出明顯的冪律分布。
也就是說大部分人認識的朋友非常有限,但是有一小部分人擁有非常龐大的朋友圈。而正是由于這一小部分人的存在,使得我們的朋友圈總是有一些比我們火的朋友。
比如下圖中,黃色代表你我這種朋友數量不多的人,而藍色代表那小部分擁有眾多朋友的人。每個人的名字旁邊的數字代表他們認識的朋友數,括號里的數字代表每個人朋友的朋友數量。我們可以看出,除了那些少部分人以外,我們朋友認識的人確實都比我們多。
同樣的情景不光發生在朋友圈。比如你去健身房就會發現周圍有很多比你身材好的人,因為比起身材差的人,他們會更頻繁地出現在健身房;比如你去的旅游景點都會人滿為患,因為好的經典大家都想去。說白了,不是你的朋友比你有人氣,而是因為他有人氣所以你成為了他的朋友。
說完了這個道理,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上面提的問題:校花有沒有機會通過眾人的投票加入到這個集體中?
答案是肯定的。雖然大多數人嫉妒校花的美貌,不想讓他加入進來,但是鑒于少數“高人氣”同學的捧場,以及每個人的從眾效應,校花這次還是非常有機會加入到這個集體里的。
我們可以隨機截取幾個人的朋友圈,看看每個人都受到了哪些朋友的影響。(提示:藍色表示同意,黃色表示反對)
我們隨機抽取了四個人的朋友圈就會發現,雖然大部分人的真實想法是不同意,但是在他們看來朋友中有很多人都是同意的。我們將每個人的都統計下來,就會發現如果大家都根據朋友圈的態度來決定自己的最終投票的話,最終校花可以得到14票中的11票,雖然真實情況可能剛好相反。
正如南加州大學的教授Kristina Lerman指出的那樣:少數人的觀念影響絕大多數人,而社交網絡中最明顯的缺陷就是,我們不知道“我們不知道什么”。
我們會認為自己接觸到的信息就是全世界,而實際情況可能剛好和我們所認知的相反。Lerman教授還指出美國人對于同性婚姻的看法在20年間發生的改變,很有可能就是因為受到了周圍人的態度影響。
越來越多的人勇于櫥柜,其中不乏很多名人。這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接觸到了支持同性婚姻的信息。因為人們普遍都會受到周圍人的影響,這也給此類信息帶來了放大效應,就像我們常說的:因為有名所以更有名。
雖然是否能夠將這種現象合理地利用起來還有待研究,但是Lerman給出了幾個比較有潛力的研究方向:也許有讀者會想,從現在開始也要廣泛交友,做一個朋友圈里的人氣明星。不過這很可能是一條不歸路,奉勸大家不必刻意追求這樣的生活。
因為相關的研究表明,這種“我的朋友比我火”的現象其實是符合我們的人類的金字塔形的社交形態的。也就是說那些在你朋友圈風光無限的人,如果你追到他們的朋友圈去看看的話,也會發現那里也都是比他們還火的人,因為我們總是在被比自己更有人脈的人“收編”,所以我們在朋友圈里總是沒那么風光。
因此如果你想成為萬眾矚目的朋友圈大明星,可能做到前百分之一都不夠,研究的數據指出即便是前0.05%的人氣用戶,依然會感覺自己在朋友圈中不夠光鮮。
好了,為了給大家說這個事情,校花不惜冒著被大家排擠的危險做了一個小實驗。正如文中說到的,我們周圍確實也都是比我們紅,比我們火的朋友們,所以要擺正心態,不要盲目攀比。就像我一樣,不論你們喜不喜歡我,我還是會一如既往地喜歡我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