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人生來就是奔著死去的,雖然說的是事實,卻實在令我不滿意。因為我總是根深蒂固地認為人生也恰如真正的魔術表演,一般人不必要打破砂鍋問到底,否則就連一點神秘感都沒有了。不妨這樣說話:“每個人在自己成長的道路上,都是要吃苦的,或長或短,辛苦一陣子,值!”
吃苦于是就成為了奮斗的代名詞了吧?所以說,別在吃苦的年紀選擇安逸!
人都有趨利避害的本性,這一點無可厚非。可是,人人都去趨利避害,事情如何進展如何解決如何結束?合作的事情如何進行是好?不得而知!所以有很多的人,在不合時宜地追求不勞而獲的享受——美其名曰“幸福感”!啃老族是一種,無所事事者是一種,動則怨天尤人,吹毛求疵,碌碌無為者都是。
一個小弟講了2012年的一段經歷,我覺得可以借鑒。五個合伙人共同建設起來的企業,紅紅火火的創業之初,幾個月后都不愿意付出辛苦,很快走下沒落,巨額貸款100多萬之后無力償還,四個人合計完成腳底下抹油溜了,剩下小弟自己苦苦支撐,堅持到現在,早早償還舊債,并風生水起,蓬勃發展。用小弟的話說:“創業就是難事,不能在吃苦的年紀選擇了安逸!”
聽完別人的故事,我不由得想到自己。從上大學時候起,到剛剛畢業之初,到畢業工作后的十年間。無論寒假還是暑假,只要有空,我都要找機會去修補公路,或者是修建大樓的建筑工地上干活。一方面能夠補貼家用,另一方面從來沒有和其他人說過,那就是鍛煉自己的吃苦精神“勞其筋骨,空乏其身”。更不用提平實的星期天,或者是短假了,只要家中有農活,一定要去而且要做好。到現在我還記得當時的暑假應該是前后分兩部分放的,第一部分叫“麥假”——讓我們有時間收獲小麥,另一部分叫“秋假”——能夠收割玉米高粱呢?
吃苦?當時的過程中,真的沒有什么感覺,只是覺得,在家中勞動辛苦完成之后,回到單位,坐在辦公桌前,一種強烈的感覺從心底深處升騰起來——“既知足又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