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小傲離家出走,抑或蘭蘭尋途歸鄉,他們的最終方向無一例外,都是尋找愛的溫暖,尋找家人的陪伴。
其實這是一部幾年前的老片,但奈何孩子喜歡看呢,在她的再三要求下,我皺著眉和她一道看起了《憤怒的小孩》。
然而有時候緣分就是這么奇妙,這場被動的觀影讓我認識了一個可愛的男孩——王一鳴。我知道,無論小傲離家出走,抑或蘭蘭尋途歸鄉,他們的最終方向無一例外,都是尋找愛的溫暖,尋找家人的陪伴。
這部電影講了一個小男孩小傲,他的爸爸和媽媽常年在國外工作。小傲生日前,爸爸曾答應回家陪他,可是因為工作忙又食言了。小傲就生氣了。小傲一生氣,后果很嚴重,他要出走!在路上,他遇到因種種原因被父母丟棄的女孩蘭蘭,生發出一系列有趣又耐心尋味的故事。
笑著看完了整部影片,我不禁發出感慨,中國的兒童喜劇片如今也可以拍得這么有趣和好看了。
影片出現幾組比較有意思的對比組合,耐人尋味。
一 孫小傲和蘭蘭
兩個小孩,一男一女,一個聰明一個沉穩,一個沖動一個冷靜,一個豁達一個敏感,強烈的對比讓我們更清晰看到兩個孩子的鮮明性格,也從他們身上看到千千萬萬孤獨的留守兒童。他們的出走和邂逅,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因為缺失溫暖,他們想自己尋回來。所以兩個小孩出走,也可以看做是尋愛之旅,從蘭蘭那么渴盼爸爸就能窺得一二。
孫小傲:“你有爸爸嗎? ”
蘭蘭:“有。 ”
孫小傲:“他對你好嗎?
”蘭蘭:“好。 ”(蘭蘭拿出照片)
孫小傲:“這不是劉德華嘛! ”
蘭蘭:“我爸就長這樣! ”
孫小傲:“電視里有一個模仿劉德華的還沒結婚呢! ”
二 常又長和馬上有
這倆倒霉蛋特別有喜感:一個胖得像球,一個瘦的如麻桿,一個腦袋不那么靈光,一個行動不那么迅捷,于是乎,一路追追打打,吵吵鬧鬧,構成了影片的主要線索,而且很明顯,他們是負責來搞笑的。兩個孩子撐不起來的笑場,就由這倆背負了。這一路自然不會寂寞,“笑果”十足。
常又長:“哥那邊是左! ”馬上有:“現在流行這邊 ”
馬上有:“行啊小伙子,你點燃了爺的激情。”常又長:“預備!......走著。”
常又長:“打人不打頭,打頭爺發怒啊!”馬上有:“姥姥,誰是爺?”常又長:“乾隆皇帝啊”
常又長:“難道是天使? ”馬上有:“屁,魔鬼!”
有趣的同時,影片讓我意外收獲兩個驚喜
一是大腕客串,真情出演
這是一部小成本制作,但卻有不少大腕在其中客串。張嘉譯演孩子的父親;幽默風趣的爺爺是范偉;陳坤演捉拿壞蛋的警察;黑老大是劉儀偉;戲份不少,在關鍵時候幫了兩個小孩的高老頭,是陶澤如;最后還有劉德華意外出現,正如《泰囧》中范冰冰的驚艷出場。
二是黃建新監制
黃建新是我本人比較喜歡的導演,曾執導過《建國大業》、《建黨偉業》等多部巨制,此次為一部合家歡爆笑喜劇做監制,首先因為他覺得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喜劇電影:精致、有誠意,還有很多爆笑橋段和讓人捧腹的臺詞。
爆笑面紗后的訴求: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從喜劇表現手法上看,《憤怒的小孩》采用了“抖包袱”式經典手法,充滿精彩爆笑的臺詞和橋段,常常逗得人忍俊不禁甚至捧腹大笑。
然而透過這層搞笑的幕紗,故事的主題卻耐人深思:在留守兒童日益增多的今天,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孩子渴望溫暖的眼睛?我們應該如何解決這個社會問題。
當然,影片的結局很溫暖,因為追尋自由的小傲理解到了家的意義,而一度以為孩子丟失的張嘉譯決定回國發展,為的是留出更多時間給孩子。雖然這樣的結局大快人心,但多少沖淡了部分主題意義,忽略了很多留守家庭面對的現實難題。
有人說,這是一部中國的《小鬼當家》,但“畫虎不成反類犬”,遭人笑柄。這樣的話實在有失偏頗,這部影片無論從主角的背景以及情節的設計都有著鮮明的特色,帶著中國本土文化的烙印,就從影片探討的主題來說,也是符合中國國情的問題,與《小鬼當家》家人出門忘帶孩子的偶然性有著根本性的區別。
而讓人歡喜的是,王一鳴飾演的孫小傲就像一個聰明神奇的智多星,比《小鬼當家》中的寶貝小凱文更可愛三分。
日更第28天
很高興在茫茫網路遇到你。喜歡請動動手指點贊哦,謝謝么么噠~
往期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