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和一些朋友做了一次以書為主題的討論,談到了一些書籍的推薦、書的裝楨設計、未來書的形式、未來的閱讀環境相關的問題,現把我發言的部分整理出來,跟大家分享。
【薦書】
書名:《文學回憶錄》《文學性講演錄》
專業:漢語言文學專業
因為我是漢語言文學專業,所以,對我影響最大的書分別是《文學回憶錄》和《文學性講演錄》,其中《文學回憶錄》是陳丹青整理出的木心先生的講課筆記,字字珠璣,讀來異常清爽,由此愛上木心先生的文筆;
《文學性講演錄》是孫紹振的演講集,生動有趣,干貨十足,深入淺出,適合任何基礎的文學愛好者,上大學時看完之后,覺得自己學校的老師弱爆了,從此開始了長達4年的翹課生涯,大學里雖然沒有認真學過專業課,但僅憑借我對這本書內容的理解和運用,在寫作和賞析方面便不輸班上認真上課學習的學霸們。
非專業書籍當中,有很多不同的領域的書都對我產生過很大的影響。
書名:《設計中的設計》
專業:設計
在設計領域,原研哉的全本《設計中的設計》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當時僅站在書店翻幾頁,就十分嘆服,雖然這本書貴達近百塊,還是毫不猶豫立即買下。書中圖文并茂地介紹了無印良品的部分產品設計思路,讓我徹底淪為無印腦殘粉。
書名:《重塑心靈》
專業:神經語言程式學(心理學分支)
上大學時很喜歡的神經語言程式學方面的書籍,這方面推薦《重塑心靈》,作者李中瑩,這個當時 相對比較偏的心理學領域現在已經很火了。神經語言程式學簡稱nlp,相關介紹:NLP是神經語言程序學 (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 的英文縮寫。在香港,也有意譯為身心語法程式學的。N (Neuro) 指的是神經系統,包括大腦和思維過程。L (Linguistic) 是指語言,更準確點說,是指從感覺信號的輸入到構成意思的過程。P (Programming) 是指為產生某種后果而要執行的一套具體指令。即指我們思維上及行為上的習慣,就如同電腦中的程式,可以透過更新軟件而改變。 故此,NLP也可以解釋為研究我們的大腦如何工作的學問。知道大腦如何工作后,我們可以配合和提升它,從而使人生更成功快樂。
這本書對我的最大幫助就是拔除了之前很多成功學理念在我心中種下的禍根,讓我開始有了真正清醒的自我意識,把很多心理學方面的知識靈活地運用到實踐中來。多年前nlp就進入到了商業培訓領域,用來做教練技術,團隊溝通,銷售實踐等。一套課程好幾萬,貴的不要不要的,但其實最核心的內容網上一搜都能找到,但要靈活運用需要多花時間練習。
書名:《受戒》《黃金時代》《尋找無雙》《活著》《許三觀賣血記》
專業:文學
文學方面我非常喜歡汪曾祺先生的小說,細膩靈動,有生活氣,一篇受戒就足以讓我為他獻上膝蓋。還有余華那種犀利冷峻的文字,也很對我胃口,第一遍讀《兄弟》的時候都當搞笑小說來讀,后來才慢慢讀出深刻。《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自不必說,當然是能在中國文學史上留名的經典。
有趣的王小波也很不錯,《黃金時代》就不用多說了,《尋找無雙》更好玩兒。
雖然余秋雨長久以來都被人們詬病很多,但他的散文寫作技巧還是給過我很大啟發,《蘇東坡突圍》和《遙遠的絕響》一直都是我給學生推薦的必選篇目。
書名:《暗時間》《把時間當作朋友》《萬萬沒想到》《深度學習的藝術:知乎采銅自選集》
專業:學習
我之前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自己最近幾年在學習如何學習,在自我學習的這個領域里,給我啟發最大的3本書是劉未鵬的《暗時間》,李笑來的《把時間當做朋友》,萬維綱的《萬萬沒想到》。
《暗時間》里,作者分享的自己的學習習慣讓我受益良多,《把時間當做朋友》這本書中,李笑來提出的心智概念讓我對人的意識能力有了全新的認識,而《萬萬沒想到》中談到的刻意學習的概念,才是1萬小時理論作者杰拉德奧威爾在暢銷書《異類》中沒有向我們透露的關于學習的終極奧秘。在讀了這3本書的基礎上,還看了采銅老師的知乎專欄合集電子書《深度學習的藝術:知乎采銅自選集》。自此構成了我個人學習技能的全部基礎。
【未來的書】
我認為在未來電子書依然不可取代實體書,但電子書會有蓬勃的發展,以后的書籍會有實體和電子兩種出版形式,方便更多人根據自己的所需進行選擇。
我預計未來書的形式會產生一個本質上的變化,就是書的作者不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未來,知識性的需求會越來越多,但生產知識內容的難度也會越來越高,以前一個人能說清一個問題,寫一本書,但在未來可能要講清楚一個問題,出一本書,需要一群人的群策群力。李笑來先生現在就在做這樣的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他的新生大學,七年計劃。
未來書籍的形式可能還會產生的另一種變化就是,每本書都可以由讀者來進行修改,并且根據他的各種拖動組合添加修正,刪減,對書的內容進行再加工。通過這樣的方式,更能加深讀者對書本內容的理解,我預想的是讀者對這本書的各種修訂,作者也可以通過某種渠道了解到,相當于作者和讀者之間進行了深入的雙向信息反饋互動,然后大家又在一起對書的內容進行更深入的加工,使得這本書的信息內容更加豐富,而傳達出來的知識將會更加簡練深刻,光想想都會覺得這是個很有意思的過程!
這種作者和讀者進行反饋,并繼續創造知識內容的過程,其實可以做個變式處理。比如我現在要寫某個主題的文章或一個故事,我不會一次性把它寫完就放出來,而是寫一點發一點,通過和網友的互動聽取他們的反饋,再進一步對文章內容或故事走向進行修改,最終的結果是作者和讀者共同創造了一本書,這個目前已經有很多人在做了。
【讀書的環境】
我對讀書的環境沒有任何要求,但對讀書的效率要求很高。在攝取知識這件事上,會盡量多關注于內容本身,而忽略形式。我當然知道合適的形式更有利于內容的傳播,但要在二者之間做選擇性取舍的話,我當然是會優先選內容的。
以后非常希望能出現一種讀書的定制服務,就是以后我買了一本書后,先把自己想了解的內容定好,然后讓別人來幫我看,等他看完之后,按照我之前想要了解的問題,將與之相關的內容整理好,并把他認為我可能會感興趣的內容也一并整理,如此我便能根據自己的需求來進行更有針對性的主動閱讀。我非常愿意為這樣的服務支付費用。
但這也只是針對非文學類的知識經驗性書籍,看小說讀詩詞的話,還是親自讀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