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初,多讀書是為了學業,或者說考學,讀書為了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其實最終目的,還是為了考學。
經過高考,沒有成為躍龍門的錦鯉,人生基本上定局了——找一份工作,攢錢,湊首付買房子,找一個與自己差不多的人結婚生孩子,平淡一生。
當然這是大多數人的人生,不排除那些站在風口再次飛躍的人,或者因為種種因由而擁有跌宕起伏的一生的人。
02
成年以后,讀書成為一種選擇性行為,要不要讀,全憑愛好。
這么多年,我一直在斷斷續續的讀書,當然更多的是看各種小說。我更偏愛于國內的,或者日本的。為什么讀日本的,因為從語言使用習慣來說,日本與我們的語言使用方式是最接近的。
他們的語言,源于我們的語言。
張愛玲曾說:“
人生是一襲華麗的袍子,里面爬滿了虱子”。
我的人生,沒有這么強烈的對比。
待我三十多歲時,生活平淡、平靜,也為知足。讀書成為我生活的調節劑,為我鋪滿不一樣的色彩。
張愛玲也說:“人到中年的男人,時常會覺得孤獨,因為他一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p>
這也許是中年生活的真相。
隨著年歲的增長,我們不得不面對很多之前不曾考慮的東西——生養孩子的經濟問題、孩子的教育問題、父母的養老問題、生與死的問題,自身的身體健康和就業問題……
人生的壓力無處不在。
當你多讀書,你的視野就不僅限于自己人生的一面。
看過這世界的千奇百怪、山川湖海的壯麗與宏偉,知道了宇宙的宏大與神秘,知道大海的深邃與兇險,知道草原的遼闊與包容,知道森林的危險與復雜。
多看世界,知道我們是滄海一粟,吾生須臾。大千世界,蕓蕓眾生,包容萬象,把我們放在地球的任何一個位置,都知道我們自身的渺小,我們內心那些煩煩憂憂又算得了什么?
03
從書中看過更多人的多面人生,知道人生的不公與偶然性,知道每個人都有幸與不幸。
讀余華《活著》,明了命運的不公,“麻繩專挑細處斷,厄運專找苦命人”,一個人究竟要遭遇多少磨難,才能過完這一生,誰也無法預測。不過就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人的命運充滿偶然性,能抗住的人,活了下去,不能抗住的人,選擇了結束?;钪?,就是比忍耐力。
讀李碧華《霸王別姬》,明白這世界上深情,不止于男和女,還有同性的山盟海誓,情不知何所起,一往情深。當我們現實生活遇到那些在情感中撞了南墻也不回頭的人,不必驚奇,畢竟: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呢?
讀過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知道時間對誰都很公平,無論你是權傾朝野的大臣,還是街頭的無名之輩,終究都會埋于黃土之下。也知道這世界的荒誕,總有忠良之臣冤死天牢之內,總有昏君佞臣富貴一生又長命百歲。很多事,我們無能為力時,做個埋頭于沙土內的鴕鳥也不錯。
這也許就是王勃所說的: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
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
慢慢的,我們對自己人生的不如意釋懷,對自己人生的幸福感恩。
04
當人生遭遇不幸時,你能從很多個側面寬慰自己,調解心情,釋放不快。因為你也懂得,糟糕的不是人生,而是糟糕不安的情緒,把生活想象的很糟糕。拋卻得與失的計較之心,人生也許會輕松很多吧。從煩躁不安中,盡快掙脫出來,這是一個救命的技能。
這就是讀書對我來說,最大的意義,教會我生活,不糾纏、不糾結、不懊惱,放眼望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