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博家庭教育——李霞
2019年3月24日藝博家庭教育專家李霞老師來城陽實驗二小進行全國公益巡講——做最好的家長。所有的家長都是無證上崗,所有的家長都想做個好家長,但是做個好家長真的那么容易嗎?我自己也是一個7歲孩子的家長,做家長的這7年中一直在成長,還是覺得做的不夠好,很多時候面對可愛的孩子的問題我很無奈很無助。讓我們聽聽家庭教育專家李霞老師是怎么說的吧。
看不見的決定看的見得
舉例老說,老師的外表,著裝,發型,大家一目了然,但老師的大腦里的想法有誰能知道呢?
正是看不見的大腦決定了老師的外在行為;再比如一顆大樹,我們能看的見的是它的樹干樹葉等,看不見它的樹根,但正是樹根在汲取養分才成就大樹的枝繁葉茂。
家長只看到到孩子的外在表現,卻不能走進孩子的心里。
只看到孩子的調皮,不愛寫作業,卻不知這背后的原因。孩子寫作業時一會喝水,一會吃東西,一會上廁所,為什么會這樣?這是孩子在排毒,他不喜歡做,又不得不做,他沒有辦法,只能以此來排毒
孩子的自尊心和愛就是一顆大樹的根。
對比帶來的傷害(自尊心)
不要拿別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對比。家長本意是希望孩子更好,希望以別的孩子為榜樣。結果只是會起到反作用。在家長說了后,咱的孩子是改變了嗎?
例:如果先生哪天回來跟妻子說,誰家的媳婦好,那我們會什么感覺?她會說哪家的媳婦好,你怎么不娶她,來娶我。? 媳婦會反駁,可孩子表達不出來,只會讓自己更加壓抑,時間長了,孩子會認為爸爸媽媽不愛我。
記得有時吃飯時和老公討論誰家孩子吃飯好,長的高,孩子聽了就說,媽媽你為什么光說別人好;有時見到鄰居家小孩穿的漂亮衣服隨口就夸一句,哇,xx今天真漂亮,我家孩子聽了就很不高興,問我,媽嗎你不喜歡我了嗎?
這些都是平時不注意隨口說的,但是卻傷了自己心愛的孩子的幼小的心。
德與才那個更重要
德是在家養成的,才是在學校學習的,做好課題分離,不要和老師搶活干;育才老師是專業的。比如,你在家教孩子3+2=5,孩子會了,再問2+3=?孩子就不會了,是孩子問題嗎?是你教的方法不專業導致的。
德是根本,有德才會走的更遠。現在很多家長把心思大都放在了才上,而忽略最根本的德的教育。比如家里有老人的,一起吃飯時,第一碗飯是端給誰呢?多數家長是端給了孩子.
拆個字“教”,左邊是“孝”右邊是“文”,孝在前,文在后,不要顛倒了順序。
最近看的一本書《被討厭的勇氣》中也提到,家長要做好課題分離。“可以把馬帶到水邊,但不能強迫其喝水”“別人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待而活”“即時是自己的孩子也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而活”。
孩子是復印件,家長是原件,家庭是復印機,
該讀書的不只是孩子而家長也需要讀書進步。
有些家長給孩子投入幾萬元的課外輔導,收效甚微,而自己卻不去進步,不去讀書。適得其反,因為身教大于言傳。
人的關注點只有一個
人有兩寶手和腦,伸出你的雙手,一手畫圓一手畫方,看看能否同時進行。大家都做不到。
當你只關注孩子的缺點時,缺點就被無限放大,優點就被忽略,時間長了,孩子就成了你眼中的那個不好的樣子了。因為你的關注點只在那里。
關注點在哪里,就在哪里,多關注優點,多鼓勵,多給孩子掌聲。孩子就會越來越好。?反之,當家長看到孩子哪里做的不好時,家長重復再次重復的指責,命令,你怎么又這樣,跟你說過多少遍了,怎么就是不改,關注點在這個錯誤上,更容易重復的犯錯誤。
更何況,我們家長的做法都是對的嗎???
最可怕的事,不是對與錯,不是知錯就改,而是,犯錯不自知。
拿一張漂亮的紙記錄孩子的優點100條,貼在家里醒目的位置。擴大有優點意識,時間長了孩子也覺得自己很棒,也會努力做好你眼中的那個他。
(我打算拿三張漂亮的紙,把一家人每個人的優點都記錄100條)
拆個字“掌”上面一個“尚”,下面一個“手”,高尚的人是會多給別人掌聲的人。
家長的觀念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思想
比如如果家長不認同孩子的老師,家長不喜歡這個老師,受害的是孩子還是家長。無論是是否喜歡老師該怎樣上課還是照常進行,喜歡的孩子自燃收益,不喜歡的孩子則越發不能好好聽課,關注點也不在老師講課的內容上,今天關注老師的衣服,明天評論老師的發型,這樣的孩子如何能學好。
家長執行力
聽課時激動,路上感動,回家就是無動。我以前也是這樣,這節課結束后會有所行動。
沒有對錯,只有因果
舉個茅臺酒的例子。茅臺酒好不好,2萬元一瓶的,現場提問一名不愛喝酒的家長,問:給你一瓶2萬元的茅臺酒,你喝不喝?答:不喝。給你錢你喝不喝,也不喝。假設你的孩子被綁架了,讓你喝酒,喝了就放孩子,你喝還是不喝?喝;酒還是那瓶酒,沒有變化,只是條件變了,答案就變了。
總結育兒三大方法:欣賞、鼓掌、贊美
?
成功的秘訣之一:再來一次
孩子為什么喜歡游戲,一關接一關的
玩不夠,因為一次不過關還有一次機會,再次不過關還有一次機會,過關后還會有提示你很棒哦,加油啦,繼續努力等等。玩游戲的人被鼓勵了,自然就喜歡了。喜歡就有了興趣,有了興趣就有了自信力,就感覺到了自我存在的價值。
讓孩子找到自我存在的價值感,很重要。
處理好情緒
孩子在有錯沒錯的時候,家長對孩子的指責,謾罵,是世界上最惡毒的詛咒。
世界上只有父母對孩子的心里傷害是最大的傷害。
孩子的價值感低于20%,(耳邊總是有一個聲音,你是壞孩子,你是不聽話的孩子,你怎么那么不上進,你怎么那么倔強,你怎么那么淘氣,你是不愛學習的孩子,你是被慣壞了,你是無用的,我后悔生了你,我們都不喜歡你,你是不被愛的,你是多余的,等等,所有不被祝福的語言,只是詛咒。)對于孩子就會很危險,就會可能從樓上跳下去。
學習先從學會講話開始
孩子學習成績不好,最難過的是誰?家長回答是家長,但事實是如此嗎?
舉例1:今天媳婦過生日,先生給了媳婦1萬塊錢,讓她買個自己喜歡的禮物,媳婦多方對比在商場里挑選到性價比最好最喜歡的一條項鏈,去了收銀臺要交錢時,發現錢包里的錢不見了,售貨小姐一臉無奈,錢被小偷偷走了,媳婦很懊惱,很傷心,也怪自己怎么不好好拿著這1萬塊錢。此刻,最難受的是誰?有人答是售貨小姐,售貨小姐只是少了這一筆的提成,最難過的是當事人,這個媳婦,因為她的錢沒了,項鏈也沒了。
媳婦沮喪的回到家,跟先生說了這件事。先生第一反應說,沒關系的,錢丟了可以再賺,別把你自己丟了就行,來,抱抱,你想吃什么,中午我給你做頓好吃的。
媳婦的感覺會是什么樣?她會想 在先生的心目中,我是比錢重要的,她在乎我的感受,我感覺好幸福,我以后也一定會好好的愛我的先生,愛我的家,她會心甘情愿的為這個家付出,家里其樂融融,孩子也會感覺到很幸福,爸爸很愛媽媽。
反之:先生的回答是:你怎么那么不小心,那么不長記性,那么沒有防范意識,你怎么沒把自己給丟了。媳婦的感受是什么?她會想,我本來夠傷心了,你還這樣對我,自責、傷心,難過,懊惱,不理解,統統壓在心頭,兩口子為了這件事情吵起架來。
可想而知 家里的氛圍也會不好,會給孩子帶來什么樣的影響。我的爸爸只在乎錢,不愛我的媽媽。
例2:小明這次期中考試很認真的答題,在之前也付出了很多努力。當下來成績單,考了80分的時候。有的家長只會關注孩子的錯題,你為什么那么簡單的題目就錯了,那么粗心,關注點在孩子粗心上,不停地職責。
反之:家長在看到孩子成績單時,會說:孩子沒關系的,這次為了考試你也辛苦了,媽媽給你做你最愛吃的土豆餅,犒勞犒勞你。孩子一定會心想,媽媽好愛我呀,我以后一定要更加的努力學習。等著晚上吃完飯,家長孩子都心平氣和的來總結錯題,下次避免。? 一切是正能量。
家長要尊重老師
我們要尊敬每位老師,再優秀的老師也會有不喜歡他的學生,不管是否喜歡這位老師,老師都會把最好最精華的知識傳遞給孩子,但是孩子自身吸收到多少,是要看上課時和對老師互動和尊敬,當孩子上課只關注老師的不好時,那成績也肯定也學不好。
如果家長對老師有不好的評價,會影響到孩子,受傷害的還是孩子。
杜絕物質養孩子
物質養育就是毒品。
不要用物質養孩子,成績好才帶他出去玩,給他獎勵東西。給孩子買東西,帶著出去玩,不要因為成績的好才去做。
學習習慣重要,思維習慣更重要。? 先培養孩子對學習的感覺和態度。
孩子每次寫作業時,會想不寫作業我的爸爸媽媽又好叨叨了,我還是寫吧。??? 反之,孩子認為寫作業是自己的事情,主動地去完成作業。概念完全不同。孩子小的時候因為父母的嚴厲,會很被動的寫,而不是發自內心的想寫,13歲青春期時,就會叛逆,因為孩子會自己做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所以很多在上小學的時候,孩子很聽話,但是到了初中就會很叛逆。
力量與責任
當一個人的心里裝著一個人,就能成就你自己,
當一個人的心里裝著兩個人,就能成就一個家庭,
當一個人的心里裝著一個學校,就能成為一個教育者,
當一個人的心里裝著整個國家,就能承擔建設國家的責任。
?一個孩子好,如果他所在的班級不好,她受不受影響。
一個班級好,學校不好,孩子受不受影響。
一座學校好,地方的環境不好,對孩子有沒有影響。
我是太陽只負責照耀
積極的人像太陽,照到哪里哪里亮;
消極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
我要做太陽,只負責照耀。
李霞老師帶領現場家長一起重復了三遍,我是太陽只負責照耀。我也做那個只把馬帶到水邊,但不強迫其喝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