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過去三個星期,我把自己置入于一段幾乎被遺忘的歷史里,劇看完了,我卻抽離不出來。白先勇先生的《臺北人》,幾乎半數華人看過。書里有太多讓人唏噓的女子,男人眼中的愛神、女人眼中的惡魔尹雪艷,半生凄涼半生顛簸的藍田玉以及癡心不悔求仁得仁的風塵女子金兆麗…只有朱青讓我切切實實感受到深入骨髓的痛。原作里的朱青,初始時是一個單純內向,身量未足的女學生,但在她瘦弱的軀體下蘊藏著巨大的力量,她可以因為一張紙條就去尋找她的彼得潘—一個飛行員。新婚不久,丈夫戰死,從此輾轉飄零,再見時,她已是臺灣美軍軍中的交際花。這中間的世態炎涼,百轉千折,白先生沒有寫出來,沒有經歷過那段歷史的人,大概也很難想象她到底經歷了什么。我很感激編劇黃世鳴和導演曹瑞原先生,他們站在人性的角度,為我們講述了那段時空激蕩家國難安的大環境下,大多數人的悲歡離合。沒有勝利者的姿態,沒有戰敗者的落魄,他們靜靜地為我們講述了一個戰爭與人性的故事。
? ? ? ? 世情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人性更不能用簡單的善與惡去評論。譬如江偉成,他在得到明確的指令后,仍然轟炸了村莊,讓無數生命枉死,他是儈子手??墒沁@樣就能說他十惡不赦么?對他來說,轟炸只是遲早的事,不會改變任何結果。早打完還可以早回家見芊儀;后來,他因為罪惡感內心難安,但這就能抹掉他的罪惡嗎?當然也不能。
? ? ? ? 師娘秦芊儀,大隊長江偉成的妻子,出身名門,本可以錦衣玉食的度過半生,但她為了江偉成,被勒令退學,后來胎死腹中,至親到死不能相見。當她看到小朱青為了一張紙條來找郭軫時,眼前這個女學生,似乎是過去的秦芊儀。她曾試圖阻止她,因為她知道,作出這個選擇需要付出的代價,但她最終改寫不了命運。在朱青無依無靠時,她曾作為家人,作為姐姐,去幫助那個被命運遺棄的小女孩。可是,當她知道朱青的父親是被自己的丈夫害死時,她想都不想,就背叛了朱青。這中間的恩怨,又豈能用善惡道盡?
? ? ? ? ? 副隊娘小周,是一個熱烈鮮活愛恨分明的女子。她和小邵,因為交接而成婚。所謂交接,就是代學長履行丈夫和父親的職責。原著里寫道,連小周自己也不知道這是第幾次交接。她能快速地認清現實,然后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選擇,她對女兒的生父,也愛,只是當她明白留著一個死人的遺物對她的現實生活毫無幫助時,她選擇送掉前夫留給她唯一的遺物來救她的現任丈夫。但她又是一個情有義的女子,在南京時,她總想回東北,蓋個連牌宅子,跟芊儀小朱青做鄰居,后來到了臺灣,她只想回南京,還是想跟芊儀小朱青做鄰居。她會在芊儀背叛朱青時指責她,為小朱青留下僅有的一點溫情。只是后來,她也為了保全自己,和芊儀聯手背叛了朱青。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臺灣的白色恐怖時期,為求自保,甚至至親反目,何況亂世里三個萍水相逢的女子?
? ? 朱青,這個讓我痛徹心扉的女子,她似乎是一個被上帝遺棄的孩子,命運接二連三的和她開玩笑。她和郭軫,一個是鮮衣怒馬的少年郎,一個是花容月貌的女學生,他們的愛情天雷地火,一句“因緣際會共床枕,愿求佳人共此生”就是一輩子。我有時想,白先勇先生對郭軫實在偏愛的緊,讓他趁青春時還了鄉,卻讓朱青一生顛沛流離。當郭軫死后,她已再無親人,心中的唯一坐標是臺灣,因為那里有她當作親人的兩個姐姐。于是,她一路陪水兵睡覺,終究換了船票,到了臺灣。我不知道當她知道是她視為親人的兩個姐姐背叛她時,她內心是怎樣的絕望,作為觀者,我猶如掉進萬丈深淵。還好,編劇最終對她是良善的,讓她洗盡鉛華,內心仍是那個聰慧善良的女學生。
? ? ? ? 1949年,全國有成千上萬個朱青秦芊儀,她們都想趁青春時回鄉,只是回鄉的路那么長,他們還回得去么?劇終時,片尾有幾個字:謹以此片,獻給臺灣。但是,那段歷史作為國殤,應獻給兩岸人民。愿從此再沒有戰亂,沒有離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