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認識的中國毛筆字

自秦朝大將蒙恬發(fā)明了毛筆后,歷經幾千年以毛筆為代表的書寫方式,早已超越了它作為記錄工具的功能,升華為一門同屬藝術范疇的學問。而要在書法領域有所造詣,就要走習帖這條幾十年堅持不懈的漫長之路。

習帖,是要耐得了寂寞頂得住壓力。在所有的興趣愛好中,毛筆字是最缺乏娛樂性的。在初期學習過程中必須養(yǎng)成嚴謹的習帖習慣,要從古人的書寫方式中找尋適合自己的書寫方法。但習帖習一本貼是絕對不夠的。

選貼,是要遵循從宜到難的原則。很多人都是以《曹全碑》為初始臨帖的首選,而后再在選擇《圣教序》、《陰符經》、《九成宮》等臨習。

書法的臨習過程有一種“過河拆橋”的說法,當你嫻熟運用一種筆法后,就要換帖臨習另一種筆法,并打破前期學習的手法、筆法。中國書法的基本章法是有出處的。比如說隸書就是在篆書的基礎上演變過來的,它把篆書的圓筆轉化為方筆,更便于書寫。但隸書還是遵循了篆書的對稱、隨形等章法。

書法的淵源歷史久遠,僅靠紙張記錄傳下來的墨寶已寥寥無幾了,目前所臨的貼都是從碑刻字體上拓下來的復制品。碑刻的刀鋒和毛筆著紙的墨跡是有區(qū)別的。

“透過刀鋒看筆鋒”,臨帖要讀懂刀刻和筆寫的不同效果,并能把前人好的構局糅合到書寫當中,其中掌握筆法、遵循法度書寫毛筆字的是關鍵。一味的追求視覺沖擊,忽視書寫的法度就是一種嘩眾取寵,經不起半點推敲,就好比曇花一現。

所以臨習書法應抱一種持久的心態(tài),書法臨習是幾十年的矜持,是一輩子的守候,更是對自己生命軌跡的升華,那是最能體現自己的痕跡。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