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自我?有太多的晦澀難懂的哲學語言來描述它。笛卡爾一句“我思故我在”提供了最低的限度,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至少現在正在執行思考這個動作的“自我思想”是存在的。這句話后來成了初中生高中生們畢業時同學錄上常寫的語句,這句話也因此順應了環境,變了層意思。這層意思是:我有思想,有自我,有個性,我酷。我們的父輩們畢業時同學錄贈言大概不會這么寫。他們不怎么思考“自我”這個問題。但是笛卡爾這一句話實在太單薄了,靠這句話來定義自我簡直是癡人說夢。
改革開放以后除了物質水平的顯著提高,還有大量輸入的個人主義思想。由于中國歷史上一直沒有這方面的參考案例,疫苗也沒打,所以改革開放后成長起來的人對這個東西沒有任何免疫力,幾乎是當成自然真理一樣接受了。而我們的父輩們早就被集體主義洗了腦,對待那些個人主義的東西幾乎都刀槍不入了。這也許是我們總覺得和父母有代溝的一個重要原因。
作為一名80后,畢業工作沒多久就被90后們推下了網絡頭條。那時候更多的是報道90后的腦殘行為,是作為一種類似鳳姐性質的事物出現的。到后來,隨著互聯網創業潮的興起,90后一下子成了所謂最具“自我意識”的一代,最有“個性”和“表現欲”,最能“活出自我”的一代。報道中的90后們視房子為無物,能夠以一種巴菲特式的價值投資眼光將買房的錢省下來去社交、旅游、創業、實現理想;他們自由不羈,不受傳統等級觀念束縛,會以隨機概率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以志趣相投為社交核心,依靠各種社交工具融入一個個圈子;他們不在乎別人的眼光,我就是我,顏色不一樣的野火。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畫面,多么地自我,多么地瀟灑。
我不非常確信真實的90后們是怎樣的,也沒這個必要,我相信一定很多元化。但我不相信那些創業大佬們報告上呈現的那些90后分析,因為那些分析的主要目的是給廣大散戶畫大餅圈錢和給IPO路演講故事的。但是我覺得這樣的輿論并不好,因為它隱含地把集體主義給晾在一邊,把個人主義視為真理了。
從小到大,只要不是特別魯鈍的人都會因為自我這個概念而焦慮過思考過。人的成長就是不斷自我定位的過程。青春期的人會很希望得到同齡人的認可,哪怕這些認可中包含著很殘忍愚昧的成分。鄙人青春期的時候覺得自己夢幻中最牛逼的形象就是加入黑社會和老大一起光膀子砍人,然后渾身血跡地提著刀站在尸體堆里,嘴上叼著一根燒了一半的香煙。每個人都得需要一定的相對周圍人的優越感才能活下去,這份獨特的優越感可以憑借的特征,幾乎就是大學畢業前后那幾年關于自我概念的實質內容。
現代社會對自我的強調其實是過了?!而B人》里Riggan就是因為一直要找到“自我”,所以才不再繼續演birdman這個超級英雄,轉而到百老匯去演話劇。他一方面是因為覺得他自己就是他自己,而birdman只是他塑造的一個銀幕形象。所以他非常不希望別人以birdman來認可他。另一方面他覺得百老匯那種高端舞臺才是證明自我的最好的地方,也是自己夢想的初衷。這一類電影中社會總是作為一個權力巨大的怪物出現的。它擁有無所不能的本領,能指鹿為馬。
歐美一直有個人主義的傳統,這個傳統在普通人的半吊子理解中是這樣的:一個人有一個天生的、神秘的、獨一無二的、不可分割的內核,稱其為靈魂也好,稱其為“自我”也可以。這個“自我”往往被社會上的種種所束縛和阻礙,從而其“自由意志”得不到伸張。這個自由意志就是“自我”的理想,哦,不,是夢想?!白晕摇笔俏ㄒ坏模瑝粝胧潜囟ㄅc眾不同的,偉光正的,一旦實現必定是極大的成就和幸福,所以它是最高的追求!
所以現在各種選秀舞臺上總會有夢想導師問“你的夢想是什么”,大多數選手也總會宣揚說自己為了一個早已有之的夢想如何堅持如何受苦如何犧牲之類的。這很能給涉世未深的年輕人下藥,要真信了就傻逼了。
深刻的對于個人主義的闡述不重要,因為它無法在普通人中心中落地生根。所以像安蘭德這個老娘們在《源泉》的塑造的那種個人主義形象獲得了廣泛的信仰般的認可。不得不吐槽一句,《源泉》在豆瓣上評分那么高,其實這書和一部霸道總裁題材小說或一部玄幻意淫小說沒啥區別。主角洛克那種憑空想象出來的完美形象在現實中幾乎是不存在的,而且可以預料的是,在現實中這樣的人幾乎什么也做不成。
只看哲學書的害處很大,最大的害處是浪費時間。因為哲學書一般都不太好懂,而能去啃哲學書的人潛意識都覺得這種書很可能具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妙用,因此會覺得再生澀難懂也要啃下去,一定要理解通透。結果耗費了很多時間在“思考”和“領悟”上,自以為得到了智慧。我見過一個人一開始讀書就上《純粹理性批判》的,這種人的世界觀里,唯有吃苦才能給他帶來安全感,有一種找虐的傾向。有一次這人睡眠不好,我給他推薦一種叫做刺五加的中藥。這種藥很苦,一般要兌水加糖喝。但是這哥們不,他一定要生吞。因為他認為這樣藥效最好,見效最猛。楊絳有一句名言:你的問題在于,讀書太少,想得太多。我覺得最適合送給這位生吞刺五加的哥們。有吐血思考的那些功夫,還不如看點知識性的書,甚至還不如玩玩游戲或跑跑步。知識量多了,見識廣了,閱歷豐富了,很多問題也就由下而上的解決了。
適合這種自下而上去思考探索的命題中,“自我”便是其中一個?!而B人》中的Riggan在我看來是被美國社會的個人主義給毒害了的人。他說他要尋找自我,如果他原先有比較堅固的關于自我的形象,那么在他只要在對自己的認知中刨除birdman的形象就行了。但問題是,他原先也不見得有什么所謂的“自我”。要不然為什么從辭演birdman開始,他的生活空洞乏味,在話劇上也沒見什么才能和成果呢?對于這類人來說,生活永遠在別處。就像現今大多數80后和90后們總覺得最好的生活是別人的生活一樣。我們成長于集體主義的大環境中,但是自己卻用個人主義矯枉過正了。尤為惡心的是,既用了安蘭德那種個人主義垃圾,還很受社會世俗的集體眼光的塑造。在這種自相矛盾中,個體會很扭曲。比如,某人欣賞自己一意孤行、決不妥協、自私自利,相信自己天縱英才、創造力無限,而同時很受用網絡上鼓吹的那些創業神話,認可實現自我的最佳途徑就是成為第二個馬云。這樣的人,得精神病的概率較大。
究其本質,“自我”是個綜合的發展的概念。我們“自我”形象一定是慢慢地被各種社會關系給定義的。憑什么認為24歲以前接受的社會關系和社會定義是屬于“自由意志”的,而以后的都是屬于社會強加的違背“自我”的呢?又憑什么認定一個人要是改變了一個拍腦袋想出來的“夢想”就失去“自我”了呢?
集體主義風氣較濃的社會中人們對于這種近似偏執的對“自我”的思考與追求要弱很多。再這樣的社會中,一個人的社會形象具有很大的可預測性,因此只要按部就班地活著就行了。他的“自我”就是他的社會關系的綜合。速度與激情系列不是一直在鼓吹Family嗎?個人主義主導的美帝都知道用集體主義的元素來調和個人主義了,我們就別太執著于去找尋自我了。實在沒招,就過老婆孩子熱炕頭的日子,從統計學上來講,你已經為人類繁衍這個一切大問題的前提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