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5年年末,在天津舉辦的“原創與IP相煎何太急”論壇上,阿里影業副總裁徐遠翔的一番發言激起了IP與原創之間的“大戰”,發言內容大意為,當今影視界,大IP+超級明星=成功,而專業編劇在前期的作用,只需要在確定IP后將其改編成可以搬上熒屏的劇本即可,雖然此番總結可能有“斷章取義”之嫌,但事實上,近兩年的無論大小熒屏,也確實從部分方面印證這個觀點。2015年幾部大IP改編劇集的空前成功,讓其背后的影視公司及播放平臺賺的盆滿缽盈,見識到了IP的資本價值之后,大家也逐漸開始盯上了能帶來巨大利益的這塊“肥肉”,尤其在網絡文學迅猛發展的今天,90后、00后成為了影視劇收視率的主力軍,為了迎合他們的喜好,最近兩年的大熱劇統統聚焦于IP以及明星效應來換取高收視高票房。但是流量熱劇誕生的背后,究竟是文學的百花綻放還是原創劇本的危機四伏,似乎還存有爭議。
所謂人們口口相傳的IP,其實就是“知識財產”(Intellectual Property),在如今的影視大環境中,更多的是指適合二次或多次改編開發的影視文學、游戲動漫等。一時間,整個文學圈、影視圈都被大IP的出現掀起一場風起云涌的巨變,人人覬覦的大IP背后,是成千上萬的狂熱粉絲和他們不容小覷的消費能力。
IP的出現,預示著文學的春天已經到來?
不光是這幾年熟知的《花千骨》、《瑯琊榜》、《盜墓筆記》,就連陪伴著我們一代人成長的《西游記》、《水滸傳》、《射雕英雄傳》等經典影視劇,都是改編自擁有眾多粉絲的文學作品。當年的四大名著和人人追捧的瓊瑤、金庸的作品,在那個年代,就是所謂的“大IP”。而在美國日本等影視行業已經相對成熟發達的國家,“IP”也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詞,美國的迪士尼、漫威,日本的宮崎駿、新海誠等等,很多叫座又叫好的影視劇集統統改編自這些耳熟能詳的“大IP”。所以,對于IP的關注度并不是近些年我國專屬的一時興起,多年來各國影視界都有改編IP的傳統。如今的國內影視行業自然也無需“談IP變色”,IP作為一個承載著創作者完整世界觀、價值觀,有自己生命力的作品,未來的路還有很長。
作為影視界近些年關注的焦點,IP的火熱讓整個影視行業認識到有個好的故事在整個影視劇制作過程中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甚至比請大牌藝人大牌導演還來得管用。譬如此前大熱的《瑯琊榜》,一度改寫了網絡小說改編劇集“叫座不叫好”的尷尬現象,原作憑著心懷家國的超正三觀以及清晰的故事脈絡,獲得了網友的一致好評。而《瑯琊榜》也成為豆瓣上2015年評分最高的國產劇集,收視一路開掛,低開高走,成功將“梅宗主”胡歌、“靖王”王凱送上了春晚的舞臺。同時,《瑯琊榜》、《花千骨》等IP劇作的出現也讓看中影視劇商業價值的投資者們更加重視劇本的故事性,從而使得文字工作者“肩負重任”,對于以“文字”為生的人們,何嘗不是一個“春天”的到來?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如今影視圈,由于資本的介入,IP的范圍和價值也被過度放大,太多的“偽IP”“爛IP”充斥其中。最常見的莫過于某些影視公司買下無人問津的爛俗網文,再用貌似權威的社交網站數據將此文學垃圾包裝成人們爭先追逐的“大IP”,待他們口中所謂針對年輕受眾打造的狗血瑪麗蘇改編劇集一經播出,可想而知,網上瞬間一片黑,但他們依舊可以擺出真真假假的“網絡播放量”和“收視率”,借用小“網紅”甜馨兒的話對廣大觀眾打臉:“我們白著呢!”
循環往復,在代表權威的“官方數據”與代表民意的“觀眾口碑”互相拉扯之時,影視劇集也博得了足夠的眼球,進而刺激了更多“影視資本家”和“網絡寫手”的圈錢心理,所以才造成了今天觀眾“談IP變色”的境遇,畢竟大眾不是傻子,到底是精品之作還是圈錢利器,觀眾一眼就能看的出來。而早期看中IP市場“囤貨”過多的公司恐怕今日已急成熱鍋上的螞蟻,在如今這個對IP有粉有黑、褒貶不一的大環境下,該如何盡快脫手這些“偽IP”而不招黑,成為了他們心中的一大難題。
相較于IP是基于成熟的版權資源開發影視作品,原創編劇則是從零開始進行故事內容創作,對于IP的興起,無疑,是給予原創編劇的一種無形的壓力。
原創危殆IP背鍋?原創和IP本就不是天敵
據《中國電視劇2016產業調查報告》顯示,2016年1月到9月在廣電總局備案的電視劇達892部、34946集,數量較2015年同期增長10%,再創新高,但與此同時,能讓廣大觀眾記住并叫好的電視劇明顯減少,整體品質有明顯下滑。不少網友感慨,如今很多影視劇故事狗血離奇,毫無邏輯,演員不求演技只求顏值和人氣,嚴重缺少文化內涵,雖然電視劇的收視和網絡點擊量頻頻攀升,但是豆瓣等網站評分卻一再下降,在播出的大量劇作中,能稱為“良心之作”的精品劇集少之又少,而質量上乘的原創精品劇集更是鳳毛麟角。
但是當前影視劇的良莠不齊,缺乏原創的上乘之作,并不能一味將“鍋”甩給受投資人青睞的IP改編劇。我國五千年的歷史,早已造就了IP資源的繁榮,不論是家喻戶曉的四大名著、還是影響幾代人的金庸瓊瑤古龍等大家之作,亦或是《盜墓筆記》這類新興文學作品,改編是從多年以前就存在的現象。相反,故事內容和制作水平,才是原創IP之爭的根本。
不難發現,上述在改編界已有一定輩分的名家作品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故事內容都已經過廣大書迷多年檢驗后且口碑依舊屹立不倒,這才將其搬上了熒幕。經歷時光的打磨后再度翻看,仍然能煥發不一樣的生命力,這才是真正的好IP。例如曹雪芹的《紅樓夢》和金庸的《射雕英雄傳》,多年間已翻拍無數版本,但故事依舊時看時新,充滿魅力。
當然,不是只有家喻戶曉的作品才經得住改編,也不是凡是改編名家作品都會大獲成功。比如改編自孫皓暉的同名作品《大秦帝國》和改編自二月河作品的《康熙王朝》等經典劇集,可能更多的觀眾對原著并不熟悉,只是在絲毫不輸英美劇的劇情吸引下,才得知這部劇集背后的故事,進而選擇去拜讀原著作品。而《紅樓夢》、《射雕英雄傳》等名作也在改編的路上一去不復返,時隔幾年便會有新作出現在熒幕之上,但獲得好評的版本卻寥寥無幾。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了近兩年改編劇集總體質量的參差不齊,并不都是“IP熱”所導致,編劇水平的不理想,投資者急功近利、目光短淺,使得片方放棄了IP最有價值的“故事性”,轉而將大量財力、物力花在“人氣明星”的邀請上,從而導致IP沒有在他原有的價值上發揮出最大的作用,就連后期制作有時也會因為經費不足而草草收場。對外宣稱是“投資xx億改編自某大IP的巨制”,其實除去演員片酬后的其他費用與普通電視劇毫無二般,自以為是“改編”其實是“毀滅”,這類做法才是導致IP與原創劇作“心生隔閡”的主要原因。
在IP作品井噴的今天,越來越多的投資人看中的是IP背后的粉絲號召力而非內容的故事性。在幾部作品被搬上熒幕大火之后,對于IP資源的搶購愈加瘋狂。曾經看過的聽過的評分好的人氣高的作品都難逃被改編的“魔爪”??此谱髌贩倍啵钦嬲m合搬上熒屏而又具有價值的作品少之又少,大部分都是平庸之作,甚至還有為數不少的次品,這才造成了觀眾眼中“劇多了,好劇卻少了”的現象。
而傳統印象中的部分國產原創劇集不受好評的部分原因除了影視市場遭遇熱門IP的巨大打擊外,最重要的還是某些國產劇集一味的“重復”“低智”和“爛俗”。為了迎合市場的口味,原創劇作者完全不顧作品本身和現實的貼合與思想的傳遞,完全就是復制“熱劇”內核,抗戰劇題材受歡迎,電視上就會出現各種花式抗戰題材劇集;宮斗劇成為觀眾的新寵,一段時間熒屏上就是各個朝代輪番上演“宮心計”,如此缺乏創作力且不走心的原創,又怎么會贏得觀眾的好評?
其實,真正有實力的原創劇本,絕不會懼怕IP搶了自己的風頭,正如此前熱播的《雞毛飛上天》,沒有IP加持,沒有流量影星加盟,簡單以陳江河和妻子駱玉珠的感情和創業故事為線索,講述了義烏改革發展30多年曲折而又輝煌的歷程,豆瓣評分8.7,高評分的背后也印證了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對于精良的影視作品,大家總不會讓其埋沒。而沒有實力的編劇,被大量魚龍混雜的IP沖垮了自己的原創作品,那也只能怪自己的作品禁不住觀眾的檢驗。
總而言之,影視產業高速發展的今天,不論是對于原創劇作或是熱門IP,都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只要經得起觀眾的檢驗,任何作品都有可能一飛沖天,當然,也有可能陷入無底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