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活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
她,60多歲了,守著逐漸貶值的金錢,守著對她沒有多少疼愛的丈夫,守著快40歲還沒有成家的兒子,還有從來不能進行心與心交流的養女。
曾經,她憧憬的未來不是這樣子的。她希望獲得令人羨慕的財富,成龍成鳳的兒女,活到人上人的狀態。
但是她的一切愿望都沒有實現,比她自己想象得還要慘。
是的,少了金錢,少了健康,少了關愛,少了天倫之樂,而多了日漸衰老的身體,多了無以解決的難題,多了日漸恐懼的心理。
如果我跟你說,她年輕的時候,雄心勃勃,不怕折騰,像男人一樣去拼搏,去賺錢,你會對她產生同情嗎?覺得老天為什么這樣不公平?這樣努力的一個女人,為什么不給她更多的回報?
是的,我也很好奇。她是那么努力,一切卻事與愿違。為什么?
這個人是我的養母。自從懂事以后,我就在思考這個問題,我想出了很多答案,但是都沒觸及到事情的根本。
她表里不一,過于糾結;
她內心過于堅硬,不夠柔軟;
她不懂感恩,不夠善良;
她不懂團結合作;
她不懂鼓勵人;
她不懂教育孩子......
我曾經很反感她的樣子。我覺得我永遠不要活成那樣子。我會把自己的家庭經營得很好,我會對身邊的每一個人善良友好,處理好婆媳關系,經營好夫妻關系,培養好親子關系。
但是赤裸裸的現實告訴我: 我活生生地活成了她那個樣子,根本就是她的翻版。如果是以前,我肯定會這樣認為:命運真是會捉弄人啊!現在我要啟動我的元認知能力,來分析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2.我和她的相通點
她親密關系處理不好。我記憶中,她從來都是在奚落她的丈夫,但是從來不離開他。因為她內心其實知道他的好處的,他慷慨善良,家務活全包。她享受著它,卻視而不見,看見的只有他的無能和家族的貧窮。
我親密關系處理得也不好。同樣地,我對我的另一半也充滿了不敬重,覺得他不值得讓我尊敬,然而我也不離開他,活在糾結中。他有他的優點,如分析能力一流,能快速抓住事情的本質;能夠吃苦,有責任心。但是我視而不見,但是總能看見他身上的不好東西。
她婆媳關系處理不好。從我記事起,我聽到的全是是她對我爺爺奶奶的控訴。在她眼中,他們是愚蠢的,只懂埋頭做農活,不懂經營生意賺錢; 他們是沒有遠見的,只顧眼前的生活,看不到未來。他們是狹隘小氣的,不懂得放長線釣大魚。兩位老人幫她把孩子幾個月大一直帶到7歲和11歲,她卻不提,也許覺得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當后來孩子和她不親,沒有她期待的那樣子,她卻說都是爺爺奶奶溺愛的。
她也許說得沒錯。而在我眼中,我爺爺奶奶好得不得了。他們善良慷慨,懂教育,是世界上最好的爺爺奶奶。反而,我覺得她不懂感恩,只會說別人壞話。
如今,我跟她一樣,婆媳關系處理不好。以前我認為我是缺乏母愛,對婆婆這位母親充滿了期待,沒想到她是我養母的翻版,喜歡對我指責,我做什么,她都不滿意。
我這樣去想也是合情合理的。原生家庭帶給我的敏感性格,害怕被批評,討厭被指責。但是這樣的理由,我就可以解脫了嗎?
我永遠擺脫不了一個既定的事實。我處理不好婆媳關系。這給我帶來了非常大的負能量,浪費了我巨大的精力和時間,寶貴的注意力。
她對家里的每一個人都不滿意,對丈夫不滿意,對兒子不滿意,對女兒不滿意。在她眼里,在她口中,家里只有她一個人努力,她根本看不到她丈夫的辛苦,看不到她兒子的孤獨無助,看不到她女兒的努力。
我和她不是一樣嗎?我是多么希望改變現狀,希望我的孩子過得比我好。我覺得我是多么努力,我是多么辛苦。于是我很委屈,你們為什么看不到我的努力,為什么不心疼我?可是反問: 我看到了他們每一個人的努力,付出沒?
我希望被別人看見,看見我的努力,而我看不見別人的需求和努力。這跟我小時候被忽視有關,我的確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關愛。但是我能拿這個當做借口嗎?不能!!!
3.表像的背后是看不見別人的好
李笑來老師說:對于沒有元認知能力的人來說,一個人不是“好人”就是“壞人”。這兩點是不能共存的。
但是對于已經開啟元認知的人來說,一個人一定是同時具有優點和缺點的,也不會因為她的優點忽視他的缺點,也不會因為他的缺點而忽視他的優點。
即便你面對的是同樣的人或是同樣的世界,在你開啟元認知能力前后,留下來的可能都是不同的印象。
在這件事情上,我就是這樣子。要么會非常喜歡一個人,不允許任何人說他的不是;要么極端討厭一個人,覺得他一無是處。這就是小孩子的心智,沒有元認知能力的體現。
對于我喜歡的人,滿眼都是優點,沒有缺點;對于討厭的人,滿眼都是缺點,沒有優點。
再回到那個問題上來:我和她為什么活得那么上進努力,卻步履維艱,獲得是那么單薄?
因為我們的心智水平就是小孩子的心智,眼里滿是親密關系中人的缺點,看不見他們的好。
這是產生其他一起的問題的根源。
看不見別人的好,就會失去感恩;失去感恩,就會產生抱怨;產生抱怨,就多了冷漠;有了冷漠,就多了懷疑;多了懷疑,就多了堅硬;多了堅硬,就少了柔軟;少了柔軟,就少了善良;少了善良,就少了寬容;沒有寬容,就沒有了和諧。
一切都是亂七八糟,無秩序的狀態。
看見了別人的好,就會有了感恩;有了感恩,就有了信任;有了信任,就有了合作;有了合作,就有了團結;有了團結,就有了柔軟;有了柔軟,就有了善良;有了善良,就有了寬容;有了寬容,就有了和諧。
一切都是其樂融融,欣欣向榮的狀態。
成長的意義就在于此。心智越成熟,越能發現自身的問題。今天我把我內心的黑暗面,拿出來剖析,就是為了獲得成長。
我和她活到了一樣的困境。她沒有爬出來,而我看到了,覺知了,我要從這個坑里面爬出來。我爬出來,才能讓她看到自己的問題,能夠活得輕松一點。
李笑來老師說,看見別人的好,才能獲得新生。
不經歷的人,是不知道其中的恐怖之處的。有的人可以讓整個家族長久不衰,如著名的洛克菲勒家族。然而有的家庭卻是一代都富裕不起來,代代窮苦。
看見別人的好就是厚德載物。看見別人的好,其他重要的東西如柔軟,善良,智慧,財富才能緊跟其后。
當十年,二十年過去以后,一個家是興旺還是衰落下去,就看這個家里的主人,能否看見別人的好。
4.常修五德是自己的功課
我相信這是一個困擾很多人的問題。知道是一回事,能否做到是另一回事。怎樣將這個這么關鍵重要的點,落實到日常中,是最最重要的。
答案是:反思。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偉大的富蘭克林,從22歲開始,列出十三項做人的準則,每天對照,看自己做到了沒有。《好好學習》的作者成甲老師,用高效能人士的“七項習慣”來對標自己的工作過程,每天會花2到3個小時來復盤自己每一天的工作生活。
"看見別人的好"不僅是一種思維模式,更是一種道德修養。于是我用一個”常修五德表“對照自己的行為,先把這一項的功課做好。這是我的一個最基礎的功課,如果我不把這個修煉好,我的一切努力將歸零。
這個反省過程是痛苦的。你不得不承認自己的黑暗面,不得不否認自己的一部分,不得不放棄"受害者""無辜者""道德占有者"的身份,承認自己的錯誤。
你還要有一定的反省能力和分析能力,找出事情到底是怎么發生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從憤怒,無助開始,中間經歷過痛苦的掙扎,放棄冷漠,主動溝通,耐心傾聽。在與我家先生溝通的過程中,他指出了根本的問題是“我看不到別人的好”,讓我茅塞頓開。
不管我有多少理由為自己開脫,我就是不能否認這一點。于是我再次閱讀李笑來老師的“看見別人的好才能獲得重生”那個專欄的內容,才有了這篇反省的文字。
這篇文字更多的是為自己寫的,如果能夠給有同樣困擾的人帶來一點啟發,我的陰暗面被曬出來,也沒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