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最不缺的,就是撕。
從撕名到撕利,從撕一個人到一群人乃至一個行業。
好煩。
但有一種撕,Sir絕不反感。
事情是這樣——
前陣子,離Sir上班不遠的廣州動物園,官方宣布永久終止馬戲表演。
動物園工作人員表示,廣州動物園將改變傳統動物園“櫥窗式”展示動物的固有觀念,根據野生動物生活習性,還原動物生態環境。
網友紛紛點贊。
然而調查發現,9月1號后,園內的馬戲團仍在對外售票并進行動物表演。
怎么回事?
馬戲團團長和動物園“撕”了,一方想清場,一方不走人。
團長表示:表演我們還是繼續,和動物園沒談妥的我們繼續談,談到有個說法為止。
園方則回應:目前馬戲團的演出屬違法經營,請廣大游客不要購票入場參觀。
爭議尚未塵埃落定,但我們歡迎這種爭議。因為它把目光投向被圈養和利益綁架的動物園動物,喋喋不休地追問,我們與動物的邊界,到底在哪?
豈止野生動物作為道具用于商業活動該禁止,連動物園該不該存在,目前也在“撕”。
這有什么好撕的?
看完這段被“忽視”的事實,再回答不遲。
《我們該關了動物園嗎 ?》
BBC Horizon: Should We Close Our Zoos?
沒錯,關了那“該死的”動物園。
作為活了一個多世紀,早已融入我們生活的大型場所,動物園幾乎遍布大小城市。
它承載無數家庭美好記憶,創造了經濟價值,于動物保育、研究也有意義。
問題是,以上光鮮,只是它的A面。
動物園的B面,遠比你想象的殘忍。
先說每座動物園最大的“明星”——
大象
在過去,如果一座動物園沒有大象,這是不可饒恕的。
沒人去看。
動物園超90%動物,都是圈養,但大象,是最不適合圈養的動物之一。
通過紀錄片的鏡頭,我們看到兩頭圈養于動物園的大象都病了,分別患上不同程度的關節炎和慢性足部疾病。
原因無他,走動距離少,同時也沒走在合適材質上(是泥土草地不是水泥地)。
尤其到了冬天,大象只能窩在空間更狹窄的室內。
所以,當你看到動物園的大象表現得遲鈍、冷漠,不要笑它懶洋洋,這其實是一種極度的悲傷和沮喪。
就和我們一樣。
除此之外,游客在動物園中向大象喂食蛋糕等非自然食物,也讓圈養大象比野生大象要肥胖。
壓力和肥胖,是圈養大象短命的兩大誘因。
一則數據,圈養出生的雌性亞洲象,平均能活十九年,而那些在緬甸伐木場每天被奴役勞作的大象,卻能活到約四十歲。
既然會讓大象壽命減半,為什么還將其圈養在動物園。
很簡單,因為人類愛看。
問題來了——
動物園,到底是該優先考慮人的喜好,還是動物的習性?
先別回答,繼續往下看。
Sir拋個專業名詞:規癖行為。
是動物異常行為之一,又稱為刻板癥、古板癥,以固定模式 或頻率反復出現且沒有明顯生物學功能的行為。
簡而言之,就是不正常、重復性強、無明確目的的行為。
比如你經常能在動物園常見的。
研究表明,80%的動物,在圈養狀態下會出現規癖行為。在野外很難見到。
北極熊,則是最容易產生規癖行為的物種之一。
北極熊
北極熊活動需求范圍,是陸生哺乳動物中最大的,有的甚至超過25萬平方千米。
北極熊是獨居動物,你很難看到兩只北極熊在一起。
但在動物園中,經常出現二十多只北極熊共同生活在一個大籠子。
擁擠的環境嚴重損害了北極熊的行為能力。
Sir曾經提過一部紀錄片,《黑鯨》,那部片里,一只“乖巧”的虎鯨,突然“發瘋”殺害了馴鯨員。
當時就有人提出,會不會是因為圈養,導致虎鯨失控?要知道,海洋里的虎鯨,每天要游160千米。
動物園的北極熊也傷過人。
一名德國女子突然跳進北極熊館內熊進食的區域,4頭北極熊中的一頭游近她并襲擊她。她的手、臂、腳和背部被熊嚴重咬傷,但沒有生命危險。
甚至,近幾年北極熊傷人事件頻發,一大原因,據說就是全球氣候變暖,北極海冰融化,依賴浮冰捕捉食物的北極熊不得不上岸,進入人類生活區覓食。
再一個問題——
就“戰斗力”來說,北極熊絕對是生物鏈中的頂級捕食者,但和人類比起,誰才是更強勢的一方?
還是先別回答,繼續往下看。
北白犀
有沒發現,今天,越來越多動物園,管自己叫動物保護中心,但《我們該關了的動物園嗎?》告訴我們,這種說法其實經不住考驗。
不可否認,許多動物園成功培育數量不少的瀕危動物,但這些被圈養的動物,個數再多,也很難在野外獨自保持穩定數量。
多數珍貴動物放生階段就以失敗告終。
動物園繁殖計劃中,最受爭議的就是北白犀。
由于人類對犀牛角的旺盛需求,幾十年來,野生北白犀早已滅絕。
幾個月前還尚存的三只白犀牛,被偷獵者近距離射殺,只為了得到珍貴的犀牛角。
也就是說,北白犀的未來只能依賴動物園人工飼養,繁殖。
當真可行?
納比雷是一頭北白犀,是世上僅存的五頭白北犀之一。
納比雷已經到了生育年齡,但她生不了了。
因為圈養。
圈養會讓公白北犀沒有交配沖動,而沒有交配行為的雌白北犀,會慢慢喪失生育能力。
1975年,北白犀第一次被帶到捷克皇宮鎮動物園,圈養期間,只有四只小牛出生,多年來,動物園為了增加北白犀的繁殖幾率,絞盡腦汁。
人工授精?失敗。
送回野外?失敗。
工作人員慢慢絕望地發現,圈養種群的發展歷史,也是物種緩慢滅絕的歷史。
2015年,動物園兩頭圈養犀牛去世,世界僅存三頭北白犀……
目前阻止北白犀在地球全面滅絕的唯一希望,在實驗室——通過保存能分化成各種細胞的北白犀干細胞,“制造”出更多北白犀。
所以,今天動物園存在的意義,還剩下什么?
展示動物生活習性?快速發展的電視、電影,已經可以完全代替這部分功能。
教導大眾熱愛動物?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在動物園參觀大象會使人轉變為自然環境保護者。
拯救瀕危滅絕動物?北白犀的例子告訴我們,越來越難。
所以,再回到最初的那個問題,我們該關了動物園嗎?
不好意思,這部紀錄片并沒有給我們一個篤定的答案。
但Sir以為,這恰恰是它的價值。
今天我們面對任何議題,常見的,是群情洶涌,高舉高打的感情對罵;罕見的,是有科學支持,事實依據的理性對話。
還記得當年湖南衛視《奇妙的朋友》引起的爭議嗎?
把一只幼年倭猩猩從父母、同伴圍繞的環境帶走,穿上“人類衣裳”,將其暴露于到處都是攝像機的陌生環境,再找幾個大明星親親抱抱,這就是你的交友方式?你會這樣和朋友相處?
相比之下,Sir認同《寄生獸》這段話。
不同生物之間,時而互相利用,時而相互殘殺
但是,絕不可能相互理解
要用自身的價值標準去理解另一種生物,原本就是行不通的
所謂的體恤其他生物,我覺得就是人類的自我滿足罷了
也許其他生物都不是人類的朋友
但是,即使我們不了解它們,它們也是值得我們去尊重的共存者
想要保護其他生物正是因為人類本身太過寂寞了
想要保護環境也是因為人類不想毀滅
這一切都是人類的自我滿足罷了
不過我覺得沒什么不好的,這就是一切
用人類的標準去蔑視人類是毫無意義的
說到底,比起口口聲聲的愛與和平,Sir寧愿相信我們和動物之間的相處,是有攻有守,各取所需的交易。
前者的關懷,仔細打量,難免泛著表演的做作,而在后者的冷靜里,你看到真正平等的尊重。
保護動物,絕不是把動物園關閉就能完事。
這是一場漫長而艱苦的“救援”。
對象是動物,也是人類自己。
《我們該關了動物園嗎 ?》就告訴我們——
于動物園:把動物福利放在首位,而不是人;豐富動物生存環境,擴大活動空間;減少動物的種類和數量,不同動物園應該各有所長。我們不需要隨便一座動物園,都要集齊斑馬、長頸鹿、大象、犀牛等所有動物。
而對我們每個人:不要隨意在動物園中給動物投食,也不要為了得到反應向動物投石;認清真相,反思行為,是我們為了發展,大大改變自然環境,才加速破壞動物棲息地。
最后,切實地參與動物保護之中,而不是指望科技進步,奢求動物園培育來收拾殘局。
當然,像這種“動物園”,還是趁早倒閉。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伍迪愛倫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