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今天,我閱讀了部編版一年級上冊的《小蝸牛》。最先感動我的是蝸牛媽媽對小蝸牛那種母親對孩子特有的的慈愛。當春天到來的時候,蝸牛媽媽讓小蝸牛去玩,告訴他小樹發芽了。但是由于小蝸牛太慢了,并沒有看到發芽而是看到了葉子,同時也發現地上有許多草莓。于是媽媽讓他去摘草莓,同樣小蝸牛依然沒有摘到草莓,但發現了蘑菇。就這樣蝸牛還是太慢沒有采到蘑菇,最終媽媽說你就待在家里過冬吧。盡管小蝸牛幾次出去都沒有收獲,媽媽每一次都沒有生氣。通過閱讀文本,我能夠感受到媽媽心平氣和的語氣和對小蝸牛慈祥的態度。
合住課本,我不僅深思:我們當老師的,為什么不能向蝸牛媽媽學習呢?孩子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哪怕三次也不行,干脆讓他陪在自己身邊,做個乖孩子也可以呀!為什么我們非得讓蝸牛變成兔子?
再看看蝸牛,難道他真的沒有收獲嗎?每一次出去他都發現了世界的變化,盡管錯過了媽媽交待的任務,但是卻擁有了屬于自己的收獲。其中的快樂,也許只有蝸牛自己知道吧!
帶著自己的理解,我翻閱了教參,想看看教參上是怎么說的。沒想到,教參對這種情感性的體驗幾乎沒有提到,只是說一只可愛的小蝸牛和它慈愛的媽媽,文中強調的是第二、三、四自然段結構相同,小蝸牛的動作和蝸牛媽媽的語言不斷反復。有利于學生習得語言,發展思維。教學目標中提到借助圖畫、生活經驗,讀懂課文,了解一年四季的不同特點。可見,我們的課堂真的在轉變,這樣的目標呈現和設定緊緊扣住“語文課”這一特點進行,體現了課標精神。我們的教學思想的確應該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