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書才是好書?我以為真正的好書不僅僅是那種能帶給讀者美好的閱讀感受,能讓人或喜或悲那種,而是悲喜過后,還能留下點什么,思考點什么。蔡崇達的《皮囊》就是這樣一本與我產生共鳴讓我思考的好書。
也許是由于作者從事新聞記者的緣故,他的文筆客觀、真實、克制,他的描寫平直而不平淡,文字樸實而又感人。他的《皮囊》被譽為有著小說閱讀質感的散文集,是一本“認心又認人”的書。
書中收錄有《皮囊》、《母親的房子》、《火車伊要開往叨位》等14篇作品。寫的是他從小生活著的福建的海邊小鎮和一個個在他身邊影響他的人。是故鄉的風土人情塑造了他,那里是他生命的源泉。
全書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寫了真摯感人的親情。書中寫了自父親中風得了偏癱后,家里變得窘迫,父親的脾氣也變得很差,在這個時候母親是怎么帶領一家人撐起這個被疾病籠罩歷經風雨的家。
第二部分《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厚樸》寫了那些和作者一起長大的小鎮青年。他們聰明而又充滿理想,是人們心目中將來能有一番作為的青年。可是由于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不但沒能留在大城市實現理想,反而被現實的激流吞沒。
《文展》這篇看完讓人唏噓不已。文展是個很聰明的人,但是兔唇的缺陷、壞心態,和現實的重壓把這么一個活生生的人摧毀了。作者和文展兒時的友情很深,他幼時很崇拜像文展那樣的聰明人,常常跑到文展家和他聊天,文展常常給他有用的建議。
但是長大后,由于際遇的不同導致與兒時的伙伴漸漸走失。作者最終留在了北京,而那個聰明的文展去到了只有幾千人的小村莊。
十幾年之后,作者回到小鎮,在小巷口遠遠看到了文展,他興奮地招手并喊出聲:“文展”。但文展竟然刻意避開,往反方向走了。作者感嘆人心的距離被現實隔得越來越遠,同時亦表達了對“天才”殞落的悲憫和惋惜。
第三部分寫了作者對自我生命的審視。時間是殘忍的,隨著父親、阿太、摯友成剛一個個突然離世,當年那個蔡崇達執著的理由全部消失。太多人的一生,就這樣被時光列車輕輕拋下站,影子也沒有留下。于是,作者反復問自己也問世人:“我們這么急匆匆的到底要去向何方?”
在《后記》里,作者回溯起陳年往事,發覺當時年幼的自己并沒有很好地理解父親。而當他可以以一個成熟的角度對待殘疾的父親時,父親已經從他的生命中退場了。由此,他希望通過這本書幫助和提醒讀者“看見”自己,《看見》更多人。不僅是看見更多人,也要看見“世界”的更多可能,看見更多可能的人生體驗。
80后的作者蔡崇達是來自沿海小鎮的青年,他寫的故事對于從小在長江邊上長大的我很有共鳴。《殘疾》描寫了自父親中風得了偏癱后,疾病是怎么一寸一寸把他擊垮,使他從父親的角色退化成了嬰兒。
寫了父母是怎么因為病痛和貧窮而充滿怒氣互相埋怨。甚至于母親在家庭陷入絕望之際買了老鼠藥準備自殺……讀來讓人感覺驚心動魄。
由此我聯想到自己殘疾的外公。聯想到他的脾氣是怎樣被病魔折磨得敏感易怒。由此我能更深切的體會到外公當時的心情,理解他的痛苦。
作者和文展的友誼讓我想起了漸行漸遠的兒時伙伴。一張張曾經熟悉的臉經過歲月雕琢已經變得面目全非。兒時那些伙伴們,你們在哪里呀?我們就這樣,散落在天涯。
《皮囊》是蔡崇達的第一本小說。是對他成長經歷的回顧也是他的懷鄉之作。閱讀這本書,我看見了作者是如何從小鎮的文化底蘊中成長起來,又是如何在大城市中找到自我并逐漸完善自我。
從他的故事當中,我仿佛看見了自己生活的倒影。我跟著作者的筆端重新找回并審視了自己的成長經歷。我學會了從“心”的角度去看人看事。那些以往模糊的人、事、物在我眼前逐漸清晰,而自我變得渺小。這本書讓我從全新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心路歷程,使我看得更寬廣更透徹。這是一本讓人重新審視自我的書,看完整本書,我仿佛完成了一次生命體驗。
“我們這么急匆匆的到底要去向何方?”蔡崇達的發問讓人深思,發人深省。《皮囊》這本書猶如一盞明燈,照亮我的內心,使我看見自己原本生活的局限性,讓我重新思考自己到底應該如何生活。我讀這本書,看見了自己,也看見了“世界”的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