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齊景公喜歡養(yǎng)鳥,他讓臣子燭鄒看管一只鳥,結(jié)果燭鄒不小心,讓這只鳥飛了,齊景公生氣要殺燭鄒。
齊國國相晏子知道了,就說:好吧,把燭鄒殺了給大王謝罪,在殺死他之前我要當(dāng)著大王的面數(shù)落他的罪行,讓他死得瞑目。
晏子命人綁了燭鄒,數(shù)落其罪,共有三條:其一,大王的鳥竟然讓你放飛了;第二,你放飛了大王的鳥,惹得大王為一只鳥而殺人;第三,你死了不要緊,可是大王為一只鳥而殺人的事情傳出去,其他諸侯國的國君和國民會笑話我們齊國國君把一只鳥看得比人的生命更重要,這不是敗壞大王的聲譽嗎?有此三條,燭鄒該殺。
齊景公聞言笑了,說:“趕快放人,我明白了?!?/p>
這就是晏子“曲則全”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