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寫手有幸君
2017年8月21日晚間,因為旗下公司簽約作者李楓在微博實名舉報曾被性騷擾,“郭敬明”相關的關鍵詞瞬間成為網絡熱點。
名人是非多。從新概念作文大賽一舉成名到建立最世文化商業帝國,再到轉型青年導演,郭敬明的負面與他的成功就一直并行。
然而這次的性侵指控,要比過去的抄襲、炫富、爛片、罷錄……等各種負面還要糟糕。一旦坐實,丟失的不止是名譽,還有大批苦心經營的粉絲,甚至可能動搖他日漸成熟的文化商業版圖。郭敬明公關團隊的最大危機來了!
因為事情的發展尚未明朗,究竟是有人蓄意炒作,惡意詆毀?還是被掩蓋的真相公諸于眾?話題也比較敏感,不好妄下評斷。(結果這次事件被郭敬明以”完全捏造,已交律師處理“一個金句,以及花錢刪帖撤熱搜的方式,莫名奇妙的平息了,至于李楓究竟下場如何,自然不會有人去關心的)
只是感慨,當年那個會45°仰望星空、明媚憂傷的文學少年,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他已經淪陷成娛樂圈里的小丑,在收獲成果的同時,也一點點滑向心靈的低谷。在享受鮮花的同時,也承受著來自各方的壓力與批評。
這就是成名的代價,當你被暴露在公眾之下,一舉一動都變得分外重要。名利對個人的影響是可怕的。我依然欣賞那個停留在高中記憶里的郭小四,那些青春迷惘的文字。
但我沒辦法去喜歡在爛片道路上勉強爬行的郭導演,無法去認同把炫富變成愛好的郭紅人,更不愿意去相信會向簽約作者伸出魔爪的郭老板。如果他還是當初那個堅持用寫作證明自己的少年,該多好啊?
作家,商人,導演……對待郭敬明的每一個身份,都應該清晰的區分看待。我仍然認為郭敬明代表的青春文學,曾帶給年輕人那段流行文學的短暫時光,對中國文學微妙的貢獻,不應該被淡忘和抹殺。畢竟他創造的最世文化商業帝國,也圓了不少青年孤獨的作家夢。
從《悲傷逆流成河》之后,我們不難感覺,郭敬明在寫作態度上的轉變。由于上海最世文化的建立,需要經營《最小說》等雜志、管理旗下創作團隊,郭敬明只好將精力更多放在商業運作上。
于是,我們便看見郭老板四處跑通告、上節目、做采訪……而他如今的作品,已經很難再看到《夏至未至》《悲傷逆流成河》里,對青春的迷惘,友誼的憂傷,愛情的惆悵,更多的是紙醉金迷的生活享受,還有成名后堆砌出的浮華詞藻,這以《小時代》表現尤為明顯。
別了,郭敬明。雖然我們不曾見面,但我已經不打算認識你了。我只想記得《悲傷逆流成河》之前那些小說里的郭小四,而不是現在身份眾多卻迷失自我的郭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