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13歲的留守兒童砍殺七旬老人,拿走700元錢。
前兩天看到這條新聞的時候,我感到很心疼的同時,又覺得發生這種事情并不出奇。
當時評論下方第一條就是:養不起就別生,拉低社會人口素質。
雖然這話看著有些偏激,但我非常認同前半句,養不起就別生。
我特別不能理解老一輩們重男輕女或是不惜超生來增加人丁的老舊思想,如果自己的生活已經舉步維艱了,那為什么不能等自己生活條件好了再要孩子呢?你既給不了孩子最起碼的物質生活,又不能給予孩子相互依賴的情感,甚至連好的教育都滿足不了孩子,那么用這一代人的不幸來換取下一代人的不幸或是更不幸,然后周而復始地惡性循環下去,就是你們想要的結果嗎?
作為曾經的留守兒童,我想我是有資格說這些話的吧,用我姐跟我媽說的話那就是:我們姐妹用10多年孤單無助的童年換來并未扭曲的三觀,真的已經很不容易了(別誤會,我們一家人現在的關系挺好的)。
當然,有很多人這時候要說了,這種慘劇的發生,國家也有責任,社會制度存在問題,異地求學太艱難等等,社會制度確實存在不足,這是我們不能否認的,公共經濟學也好,博弈論也好,各種經濟學都應該有講到公共資源的浪費和利用的不足,但是不能我們并不能把自己所有的不幸都歸罪于此,畢竟作為一個世界人口大國,我們的祖國已經做的很好了,并且一直在進步。
撇開民生和國家教育資源這類大命題不談,我想先聊聊這個問題的根本,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留守兒童?無外乎幾個原因:1.家里太窮了,不得不得把孩子放在家里,父母外出打工掙錢養家糊口,2.家里孩子太多了,父母要工作,照顧不過來,3.異地上學困難,孩子必須留在家里上學,可是父母不能留下來。
那歸根結底,問題的本質是什么?是家庭條件。
我身邊有太多太多的留守兒童,包括我自己,當你真的站在這樣一群人中間的時候,你會發現,這一切的迫不得已,都是他們自己活該。這個“他們”指的是父輩,老一輩。
同樣是農村人,如果一家人冷靜克制,根據自己的實際經濟能力來生育孩子,那么,前面說的幾個原因根本都不是問題,你家庭條件再不好,兩夫妻養一個孩子,就算老人健在,只要兩個人勤奮一些,無論如何都承擔得起一家人的基本生活吧。對比其他不管不顧非得生了一大堆孩子的家庭,生活一定會過得更好。
我朋友的家庭就是典型的冷靜克制的家庭,她小的時候家里條件也不好,爺爺奶奶輩同樣重男輕女,但是她的爸爸媽媽在生下她妹妹后,就果斷不再要小孩了,盡管后來不得不去大城市打工掙錢,養活兩姐妹,他們仍然把她們帶在身邊,剛開始那幾年的確很辛苦,但是她們都還小,并不覺得父母輩眼中的辛苦的辛苦,反而覺得爸爸媽媽在身邊就很開心了,孩子們一天天健康快樂地長大,父母也積攢了不少積蓄了,在實在無法在當地辦理入學的情況下,父母帶著她們回老家上學,自己則在老家做起了小生意,日子過得越來越好。兩個女孩也不負眾望地陸續考上了好的學校。
可惜的是,這只是如果,因為大部分的農村人是并不懂什么冷靜克制、量力而行的。
就拿我自己來說吧,我媽生下我姐的時候,一家人在家鄉,工作的工作,帶孩子的帶孩子,日子過得還是和諧美好的,可是自打生下了我,那一切就不同了,當時老家的政策是每家可以合法生兩個孩子,第二胎還是女兒,我的爺爺奶奶當即變了臉色,從此再也沒有給過我媽好臉色,我爸也是,在我4歲那年,我爸媽做出決定,讓11歲的姐姐和爺爺奶奶一起在家照顧我,他們則去千里之外打工,此后的我的成長中最重要的十多年里,就很少見他們回來,直到我臨近中考,我媽才回到家,此時,她身邊帶著一個我從不知情的小了我9歲的弟弟。看出我的故事的問題所在了嗎?沒錯,是老一輩心里根深蒂固的重男輕女思想。
我們家的故事并不是個例,而是大多數留守兒童家庭的真實情況,能在第三胎生到兒子已經算是較好的情況了,比如我的一個親戚家,生到第三胎仍然是女兒,盡管他們及時放棄了一定要兒子的執念,可仍然造成了一些悲劇,在有了第三個孩子的時候,他們則將自己的第二個女兒寄養在親戚家,二女兒只比小女兒大了不到兩歲,一晃十多年過去了,二女兒性格叛逆而倔強,甚至有些心里陰暗,一度與一家人斷絕來往,自己一個人在外地“自生自滅”,直到后來遠嫁到另一個省份,有了自己的孩子后,體諒到為人父母的不容易,才開始回家探望自己的雙親,她從結婚到生孩子,她的家人并不知情……
還有個親戚,父輩正好有一長女和一小兒子,兒女與我同輩,按理說這已經是很完美的家庭組合了,可不知出于怎樣的思想,他們的父親并不讓他們的母親外出工作,一個人承擔著上有二老下有二小、以及妻子的一切生活壓力,因此直到小兒子到了適婚年齡,家里仍然是家徒四壁,后來兒子(也就是我的表哥)就在破敗的房子里結了婚,有了孩子,可就是在這樣一個窘迫的經濟條件下,因為生下的頭胎不是兒子,他們還是緊接著又要了二胎………
這樣的例子簡直太多了,以上家庭的孩子,都是以留守兒童的身份長大的,哦不對,我的表哥原本并不是留守兒童,可是到第三代人(他的孩子)這兒,又迫不得已變成了留守兒童,爺爺奶奶左手一個一歲半的小孫女,右手一個半歲的小孫子。聽我媽說起這些的時候,我真的覺得不可思議,老一輩人經歷過舊社會的封建思想查毒,重男輕女情有可原,可是我那位表哥,和我同樣是從小接受現代教育的人,竟然也會有這么可怕的執念,真是讓人唏噓不已。
留守下來的孩子,其實也并不全都是人們想象中的那樣,過得水深火熱,相反,其實有很大一部分人過得很好,尤其是那些被爺爺奶奶溺愛的孩子,在物質條件上往往并不成問題,而真正的問題出在哪里呢?還是父母這里。
我曾經非常恨自己的父母。我不懂,為什么我那么努力地讓自己的成績始終名列前茅?他們卻看不到我的努力呢?更不懂,為什么別人家的孩子總是有父母相伴,而我卻只能和家里的狗狗玩(爺爺奶奶年紀大了陪不了鬧騰年幼的我),更不懂,自己明明有爸爸媽媽的啊,為什么卻像是個被遺棄的孤兒。
遠在千里之外的爸爸媽媽,永遠不會明白,當我需要打扮得漂漂亮亮地去參加學校活動的時候,奶奶竟從爸爸的衣柜里翻出件大大的男士襯衣給我穿去了學校(她覺得好看),不到十歲的年紀,就那樣成為了所有同學的笑料時,我有多難堪;他們也不會明白,當我去小伙伴家玩的時候看著他們的父母輕聲細語地給他們講作業或者只是責備他們,我有多羨慕;他們更不會明白,同齡的孩子不懂事地管我叫沒爸媽管的野孩子的時候,我有多難過,同樣的,他們不會明白,爺爺奶奶的言詞中永遠帶著一句“家里沒有錢,你要省著點花”的時候,我有多害怕老師要求我們買課外作業……特別好笑的是,弟弟上小學五年級的時候,老師統計班上的特困生名單,我們笑問他為什么不報名,他特別理所當然地說,“我覺得我我們家條件挺好的啊”(他一直在父母陪伴下長大的)。
在孩童時代,若是沒有父母陪在身邊,就仿佛失去了所有的底氣,成績再好也無法彌補這種底氣不足,因此缺乏安全感,極度自卑,負能量爆棚,就是我童年生活的性格寫照。
而我這類人,是屬于留守兒童中,成長的較為順遂的,心理狀態比較好的,只是自我封閉了些,并沒有演化成出偏激的品格,那么可想而知,那些家庭條件比我們家更差,或是過得更不如意的留守兒童們,內心承受著多大的壓力與負能量,那再回看這條新聞,我真的并不覺得意外,甚至覺得這在情理之中。
我說了這么多,其實想表達的是,希望那些家庭條件不那么好的年輕人們,不要再走老一輩的老路了,如果確實沒有經濟能力贍養孩子,那么就先給自己一些時間,好好奮斗,做足準備,等自己有足夠的底氣來承擔上有老下有小的物質供給的時候,再要一個活潑可愛的孩子吧。
有什么比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更重要呢?如果我們給不了孩子最起碼的物質條件和相依相伴的親情,那么即使是不要孩子,也沒什么不對,反而是對生命的一種尊重。
如果有來生:
至未來的媽媽:如果你不能在我身邊陪我一起慢慢長大,那么請你給我一點時間,讓我晚點來到你的身邊,不管彼時的人世間,是春暖花開,還是天寒地凍,我都要挽著你的手,陪你一起慢慢變老。 ?——來自未來的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