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彈古琴,但彈得不好。但老師卻為我布置任務讓我教授其他同門。這可如何是好,自己都半桶水,如何擔負起教導他人的責任。老師看出了我的擔憂,給了一本精美的A3大小的素描本,讓我畫格后認真抄譜。磨砂質感的皮裝封面,灰褐色的,配上紅色內襯,看上去極具高級感。這么高大上的本子豈能容我糟蹋。
回去后第一件事找鉛筆、直尺、橡皮擦,認真劃起了直線,不直,擦掉,重劃。頁面要怎樣劃等分,標題與內容劃分的大小都要分置好。最后到抄譜,為確保不抄錯,一行譜竟然也能抄好幾分鐘。抄一段,在腦子里回憶這段是如何彈的,回憶不了就直接彈,加強印象。每次把要教授的內容事先自己練好,真正象老師備課一樣。想想自己平時學琴都沒有如此認真過呢,為了對他人負責,這種學琴的態度連我自己都驚訝到。驚訝的還有自己抄譜后對著譜反復彈練的專注度。
想起曾和二師兄說過,我在心煩時會抄《心經》,二師兄淡淡說到,其實抄譜跟抄經一樣。抄經之所以能靜心正是在專注中忘卻煩憂,而抄譜的確達到了這種效果。二師兄早早領悟了其中奧秘,難怪琴的修為也比我們這些同期入門的師兄姐弟高。
在教的過程中真正感受到教比學的快樂,我的身份不僅僅是教,反過來還學習到別人的優點。楊老師是我教授的對象,楊老師是書畫老師,一頭銀褐發、留著一撮胡須,仙風道骨般,論年齡他是長輩,論入門輩份,我反倒是師姐。僅僅是輩份占了便宜,不然怎會輪到我來教楊老師古琴呢。楊老師學琴的干勁和他的年齡一樣足。楊老師曾說,雖然他年紀大了,但仍想挑戰自己,看看自己在不惑之年,除了書法與畫畫,還有沒有可能學會其他的。不為自己設限是我在楊老師身上學到的。
楊老師彈琴有個特點,干凈、利落,每一個音符都能很清晰地聽清楚,雖然節奏慢,但楊老師都很認真地處理每個節奏表現的情感。我彈琴有求快之嫌,或者說是心躁琴音也躁。有些音符還沒聽清楚,下個音就接上去了。教楊老師琴,不能快。快了,自己教不好,他也學不好。加上楊老師性情平穩,受到他的影響我反倒戒除了一些焦躁。
印象最深的是楊老師在彈奏中對某一音符的理解,他形容“就像蘸在毛筆的墨汁落在宣紙上,然后墨汁慢慢地在宣紙上鋪開”,這樣的形容,讓我加深了對琴的理解,開啟了我對琴新的認知。
教是學琴的另一種方式,或者說是讓琴藝精進的一種方式。如果想要快速提高技能,那就試試做一次老師。就算只懂教指法也沒關系,指法熟悉了,還怕培養不出情感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