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斷舍離,就不得不提山下英子,她在《斷舍離》一書中最先提出這個概念,斷舍離風靡全球,成為極簡的代名詞。斷,是指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是指舍棄多余的廢物;離,是指脫離對物品的執念。作為一個偽經濟學畢業生,發現其實斷舍離包含著經濟學思維。
斷舍離的根源
為什么需要斷舍離?是因為對物品的執念。對物品的執念,其實涉及一個經濟學概念,就是稟賦效應,所謂的稟賦效應是指當個人一旦擁有某項物品,那么他對該物品價值的評價要比未擁有之前大大增加,它是由Thaler(1980)提出的。例如有些商家,推出的免費試用活動,就是利用這一點,當人們免費把商品帶回家使用一段時間后,就會把免費試用的商品當做自己已經擁有,那么結果就是購買的幾率就會大大上升,因此就增加了商家商品銷售量。對物品的執念,是因為損失厭惡,損失厭惡是兩位巨人提出,一位是諾貝爾獲得者丹尼爾-卡爾曼,一位是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阿莫斯-特沃斯基。所謂的損失厭惡,人們面對同樣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認為損失更加令他們難以忍受。簡單地說,就是損失帶來的痛苦要遠遠大于盈利帶來的喜悅。所以我們厭惡舍棄已經擁有,雖然對我們沒用的物品。
斷——成本
斷,是指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購物時三思而后行,不需要的東西就不要接受,只添置必需的物品。購買不需要的物品,投入了金錢,這是金錢成本;接受不需要的東西,會欠別人人情,讓我們內心過意不去,想著禮尚往來,投入了心智成本。斷舍離,第一步,就是要減少投入成本,顯性的金錢成本,隱性的心智成本。
舍——沉沒成本
所謂沉沒成本(Sunk Cost),就是指由于過去的決策已經發生了的,而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簡單來說,就是指那些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時間、金錢、精力等等。例如我們已經購買的物品,付出的時間,花去的金錢都是沉沒成本,這些都無法收回了。沉沒成本不是成本,對于已擁有的物品,發現其對我們已經無用,那么應該果斷舍棄。
離——機會成本
所謂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指為了得到某種東西而所要放棄的另一樣東西。簡單的講,可以理解為把一定資源投入某一用途后所放棄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獲得的利益。例如:你購買一套房屋全部用于居住,則不能再出租獲利,也就是居住的同時也失去了用于出租等獲利的機會;反過來說,你若出租,你則不能再居住。
在斷和舍之后,我們就能夠進入“離”的狀態。試想,如果我們能夠做好斷這一步,原來拿來購物的金錢就可以用于理財,那么這些金錢是可以產生利息,達到錢生錢的效果。現在大城市的房價高達幾萬元每平方米,如果家里沒用的物品占據1平方米,那么就等于占據幾萬元的錢,這也是機會成本。我們的心智、注意力,也是寶貴的資源,因為人情而耗費大量的心智,得不償失。大量的無用物品,還需要花時間去收拾整理,打掃清潔,又需要耗費時間,其實這些時間可以用來閱讀、運動甚至是睡覺。
資源最優配置
經濟學是研究資源最優配置的學問,從整個社會角度來看,對自己沒用的物品,對其他人或許是相當有用的。例如,許多女生衣柜里堆滿了衣服,有許多衣服是一年甚至一輩子都不會再穿了,這些衣服留在衣柜里,唯一的作用就是占據更多的空間。如果把不穿的衣服捐贈出去,這些衣服提供給貧困地區的人,那么其價值才是最大化的,這是衣服資源優化配置的途徑之一。
理性人
經濟學里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理性人,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都是利己的,簡單的說就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對自己有利的,希望我們都能通過斷舍離,做一個理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