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民族性,很善說故事。
木心先生說家中的傭人,短工們一說起故事,就眉飛色舞,滔滔不絕。他們愛聽故事,也愛說故事。木心先生把故事分為兩類:
一類寫超自然的神怪,一類記錄民間的軼事、名言、警句、雜事。
中國的各類故事,從一開始的口耳相傳到話本小說,再到近現代的戲曲、影視化,我們總是不陌生的。仔細想來,小時候看了很多中國神話故事的電視劇:精衛填海、寶蓮燈、女媧補天、牛郎織女(三四部不同的扮演者)、隋唐演義,這些都是中國的故事。
從前游俠著黑衣,盤扣密密麻麻,薄底輕靴。
一看到這句話,我就想起范文芳主演的電視劇《我來也》,這個形象和夜禮服假面有點像耶~
古代說話成一行業,分四家(派)。其一,小說,北方稱“銀字兒”。其二,說經,講佛家故事,勸人為善,參禪悟道。其三,講史,通俗淺顯地解釋通鑒、史話。其四,合生,講當代故事,是報告文學、新聞,從古代講到當時。
向未來看是胸襟寬闊,向古代看也是胸襟寬闊。如能做到,是一種感知豐富、進退自如的境界——前可見古人,后可見來者。人,無非是借助過去和未來支撐的。
藝術的態度是瞬間的、靈感的、認識變化的,此外是日常的、生活的基本態度,健朗的態度。藝術態度,生活態度,都要保持平衡、健朗。這種生活的基調——前見故人,后見來者——是所謂教養。教養何來?是藝術教養出來的。
有些書是知識性的,而有些書是教養性的,只有在自己遇到困境和不舒服時,這些書和音樂,這些無用的東西,才能撫慰撫慰自己,讓自己找到力量。
推薦閱讀:
唐人傳奇篇篇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