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只要不看著,孩子寫作業就特別慢”,當您面帶焦慮、無奈和迫切的表情問我的時候,我能感受到您內心一定在孩子寫作業上面,經歷了很多情感的波折。
比如自己看著孩子,孩子寫作業就很快;自己一忙,沒時間管孩子作業,孩子作業就搞不定或者完成的不好。想必這個問題帶給您的困擾一定不小。
您勢必會自責、擔憂和無奈,以及焦慮,自責孩子沒有更好的辦法,擔憂這樣也不是長久之計,焦慮以后孩子作業該怎么辦?
同時我的大腦中出現一副畫面,“一個趴在桌子上寫作業的孩子,磨磨唧唧,旁邊有著一位焦慮、著急、催促的媽媽”,我能想象到你可能與孩子互動中出現的場景,比如孩子做的好,你也開心,還會以此鼓勵他;而當孩子做的不好的時候,您可能會批評孩子,孩子低著頭默默不語,表示自己也沒辦法。
我進一步推測,您在最初面對孩子作業的時候,或者再往前,您覺得孩子在學習這方面,您可能就是焦慮的。
焦慮什么,我不得而知,但有可能是您焦慮孩子學習不好怎么辦?或者因為別人家孩子學習成績好,你也會焦慮;或者您自己本人當年學習您自己不滿意,所以特別希望孩子能夠“完成您的愿望”、“刷新恥辱”等。
細細想一下,您就能夠察覺,孩子學習和作業這件事已經不是學習和作業本身了,TA 可能有很多代表性的意義,而不得不說這些意義可能阻斷了孩子正常學習和寫作業的動力。
舉個例子吧,我兒子三歲半,嬰兒狀態的時候,他對洗澡玩水還是無意識的,就是沒有明顯的喜歡或者不喜歡,可能剛開始不喜歡,后來玩著玩著,覺得水也挺好玩的,我想您養育孩子應該也有印象。而現在他三歲了,我要求他洗頭,他開始害怕,說不喜歡水,我也做過很多努力,坦白說我也能理解一個孩子眼睛和嘴巴如果有水的話,那樣的感受不太舒服,但是理解歸理解,孩子畢竟還是要洗頭的。
那么是如何突破的呢,坦白說不是我的功勞,我只是發現了這一點,這段時間兒子天天洗澡就玩水,怎么玩呢,帶著玩具玩,玩到家里的衛生間都是水,比如把澡盆放滿水,自己撲通一下子跳進去,如此反復,玩的樂此不彼,試想下這樣玩,肯定臉啊、頭啊、嘴巴也會有水的,可是為啥這時候他就不覺得害怕呢,奇怪的是,這樣不同花樣的玩了半個月,有一天我突然發現兒子自己用水龍頭直接對著頭,自己洗頭,我簡直太詫異了,我高興的說我來幫忙,而就在這時,兒子拒絕了說我搞的他很害怕。
這給我很大的啟發。
一個孩子在學習任何東西的時候都需要慢慢的與那個東西建立關系,而這慢慢的建立關系代表著需要慢慢的感受、體驗,而非成人自以為那樣的粗魯對待,比如直接抱進澡盆,然后洗頭。
其實很好理解的,我們在剛開始接受任何新事物的時候都有一種恐懼感,比如成人的上臺演講,那么這個時候有個人給你鼓勵、加氣,可能對你并沒有幫助,你需要找到自己的感覺,去拿回掌控感。
所以對待孩子寫作業和學習這件事,我們也一樣,比如常見的覺得作業太簡單,指責孩子簡單問題還弄不明白,這就是家長的粗暴了,結果搞得孩子越學越緊張。
正確的做法是慢慢觀察,確定孩子卡在哪里,然后慢慢引導,讓孩子真正的和寫作業建立一種有效的方式,比如真正的懂了為什么要寫作業。寫作業本質上是因為課后復習、鞏固的作用,而非簡單的為了作業而作業。這件事對您的要求就是需要耐心和智慧。
簡單的說就是把孩子的事情給孩子,幫助孩子建立對自己事情的管理能力和內驅力,相信您的焦慮和著急一定也是明白長久的靠著您這個外力推動孩子做作業一定不是什么好事。
試著想一下,如果我一直“教育”我家兒子應該洗頭的時候,可能我現在仍然為兒子不洗頭而苦惱,那么孩子也會因為我家長的壓力而被逼洗頭,但是對洗頭的恐懼一直存在,那么讓他主動洗頭是絕非可能的了。
我并非說在展示自己多好,相反您身上必定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每個父母都是“無證上崗”,邊學邊做。當一條路不通的時候,我們考慮其他路徑,而不是把這條路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