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見的情景:面對一方情緒激動的孩子、戀人、朋友,另一方耐心甚至很用心的講道理,希望為對方分憂解難,結果卻是心與愿違。
原因很簡單,雙方根本不在一個頻道。
人腦分管情緒與思維的區域根本不在一個地方,人腦供血的規律是先滿足情緒,后滿足思維——這也解釋了思維慢于情緒,及為何運用思維進行學習、分析,十分耗費能量的原因。
可想而知,要求一個情緒激動的人進入思維的分析,不僅十分艱難,甚至在勉強思考時,情緒更加失控。
可行的方法是先削弱對方對情緒的加持,先解決情緒再進行分析、解決事情。
對付孩子的方法比較簡單:成為對方情緒發泄的容器;擁抱加以安撫;轉移引發情緒的焦點,如孩子憤怒時用開心的事物移開注意力的關注等。待確認情緒平復,再加以說理分析。
對付大人也可用以上方法,區別在于大人在孩子面前,保持情緒平靜很容易。大人與大人之間往往事情比較復雜,情緒周期長。維持情緒平靜沒那么簡單,甚至被拖入對方情緒的漩渦,反受其害,這也是一再告誡勿交負面的朋友、遠離負面之人的原因。
掌握了情緒腦與思維腦運作的規律,也可用于個人的決策選擇,即不要在情緒低落或亢奮時決策,也不要聽信他人熱血澎湃的承諾,一旦情緒消退,回歸思維,都會意識到各自的漏洞或錯誤。
針對個人,情緒除了作為反省的入口,更應主動運用思維學習與分析,提前的能量消耗,反讓情緒成為訓化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