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一直好奇:自己怎么選擇了公益。除了善良、有愛心、喜歡教育這些因素外,是否還有別的因素呢?直到有一天清晨起來,一個畫面解開了我的好奇。
先分享一個買書的故事吧。阿建老師新書11月在臺灣出版,大陸版要等到19年。在我剛從網上下單后的那天下午,阿建老師答應把新書的電子版分享給大家學習。我頭腦里閃過一個念頭:要不要把網購的退掉呢?畢竟加運費要122呢!覺察到這個念頭的同時,我既感激阿建老師的愛心,為了大家的成長,毫無保留地分享;又心疼阿建老師,從臺灣到大陸分享,每次行程又那么匆忙。我除了用心學習外,購買原版書算是支持吧。
這份覺知,對我意義重大,既是對他人付出的尊重,又是對自己的尊重。曾經,我也是在計較著購買服務的價格,值不值得,是否可以免費等。當自己一點點沉淀成長后,知道他人成長需要付出的代價,在自己能力范圍里,愿意去為價值買單。
我們回到那個畫面:清晨還在半睡眠中,一個畫面:A老師跟B老師在聊天,內容是關于我助學貸款的事情,A老師的眼神里透露著輕視、看不起的神情(交不了學費,還來讀什么書?),辦理助學貸款給他添很大的麻煩。很清晰的畫面,我淚如雨下,看到了角落里那個自卑的女孩。當年,那個女孩悄悄做了兩個決定:一是,要出人頭地,來證明自己;二是,要幫助貧困的孩子,讓他們不再因家境而被不公平對待。第二個決定讓我選擇了公益,選擇了通過推動優質教育資源來幫助孩子,我很幸運,先后服務于外來務工子女和邊緣山區兒童,這兩個平臺都給了我足夠的空間探索教育。然而,第一個決定卻給了我莫大的壓力,即使在外人看來,我有那么多優點,可我內心深處曾未真正欣賞過:這樣一個無論遇到怎樣的困難,依然有勇氣成長的自己。
這一年,通過抄寫《心經》,書寫與自己的對話,慢慢學會了欣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