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布里格,已經是二十八歲了,沒有人知道我這個人。我坐在這里,我是虛無"。
這是生于1875年的里爾克某篇隨筆里的文字,乍一看有一些彷徨。但這一年,也就是1903年,他跟一位叫做克卜斯的青年詩人開始了將近5年的通信生涯。
在信中,里爾克談到寫作和創作,談到兩性的愛,嚴肅和冷嘲,悲哀與懷疑,論到生活和職業的艱難——這都是青年人心里常常起伏的問題。
青年人常常困惑,他們生長于春天,在是在陰云暗淡的風里,雨里,寒里演變的春,他們無法像植物一般靜默生長,但困惑,像植物一般滋潤綿延。
大概所有的青年人都在尋找能從他們表現力不很充足的話里體會他們本意并寄予指導的過來人。但大多數人都失望。
但這位叫做"克卜斯"的青年詩人,無意被詩人里爾克溫暖,和藹而多情的關懷而接納,詩人里爾克讀完"克卜斯"先生的來信,決意將歲月在自己身上留下的痕跡細細撫摸而告知。
過去在他身上留下的痕跡,讓世人得以見證他的美麗與哀愁。
《給青年詩人的信》正是這樣一部以自我的真誠佐以個人的經驗,思考而寫就的,充滿了溫情的書信集。
2.
在詩人里爾克給"克卜斯先生"寫的第四封信中,他提到"你對于生活的美好的憂慮感動我"。
我猜測這大概便是兩人的通信恒亙五年,從羅馬到意大利,再到德國諸地的原因。
對于從小就能忍受寂寞,通過長久的書信往來來與外界生息相通的里爾克來說,從單純的寫作交流,擴展到對于性情欲,職業,寂寞等等人生話題的探討,他并非以長者的姿態予以指教,而是給予建議。
他作為經歷了青春,并能從日常生活,以及他所說的"回憶的寶庫"——童年,以及能忍受廣大的寂寞的人,是以此身的經驗為原點,對同樣在經歷青春的"虛無"的年輕人,予以平行空間里的問候和安慰。
里爾克在信里說:“你這樣年輕,一切都在開始,親愛的先生,我要盡我所能請求你,對于你心里的一切疑難要多多忍耐,去愛這些‘問題的本身’,像是愛一間閉鎖了的房屋,或是一本用別種文字寫成的書。現在你不要去追求那些你還不能得到的答案,因為你還不能再生活里體驗到它們。一切都要親身生活。現在你就在這些問題里生活吧。活著,不大注意,漸漸會有那遙遠的一天,你生活到了能解答這些問題的境地。”,“我們必須委身于艱難卻是一件永不會丟開我們的信念。寂寞地生存是好的,因為寂寞是艱難的,只要是艱難的事,就使我們有理由為它工作。”
3.
在讀這本書前,對于里爾克印象最深的一句詩是:誰此時孤獨,誰永遠孤獨。
而這本書信集里的只言片語,更是以詩的美感,寫盡了一個詩人的豐盈。
如在第三封信中,詩人寫:
像樹木似的成熟,
不勉強擠它的汁液。
滿懷信心地立于春日的暴風雨中
也不擔心后邊沒有夏天來到
豆瓣評論中,有人說起譯者馮至這樣形容讀這本書的感覺:覺得字字都好似從心里流出來,又流回到自己心里。里爾克給出了什么實際的解決辦法嗎?并沒有,他只是作為一個同樣的經歷者,告訴你他走那些路的所得所想,以一個朋友的姿態。他其實說了那么多不過是一句話,卻彌足珍貴:信賴孤獨,經歷艱難。
他的確是這樣寬厚又誠懇,在他的詩里,他也這樣表達:
他們要開花
開花是燦爛的
可是我們要成熟
這叫做居于幽暗而自己努力。
從第一封信與"克卜斯先生"談創作,里爾克就寫道:沒有比向外看和從外部等待回答更嚴重傷害你的發展了。
從那時起,里爾克就決意和熱鬧的世界分割了。
他在第八封信中表達"艱難永無止境,因此生長也永無止境。"如果還有他的經驗可談,于是他在第九封信提起"愿你自己有充分的忍耐去擔當,有充分單純的心去信仰;你將會越來越信任艱難的事物和你在眾人中間感到的寂寞。"
4.
在開頭那篇文章的最后,里爾克這樣寫道"我想我也會成為這樣一個詩人,若我能在某個地方住下,在許多無人過問的、關閉的別墅中的一所,帶著我的舊物,家人的肖像和書籍。我還有一把靠椅、花、狗,以及一根走石路用的堅實的手杖,此外不要別的。我會寫出很多,因為我有很多思想和很多回憶。"
時隔5年,最后一封信寫就于1908年,里爾克在最后寫道的"寂寞而勇敢地生活在世界任何一處無情的現實中",這大概是對青年詩人最后的期許,也成為他最后的抵達,和最初的靈魂歸屬。
這樣的信,理解里爾克所生活所存在的世界是重要的,為了今日與明天。所有的生長者和完成者也是重要的。
"親愛的克卜斯先生"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