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出生于盛唐時期,見證了唐朝從繁盛到衰落的過程。作為一個詩人,他擁有一顆比平常人更加敏感的心。看見自己的國家一天不比一天,百姓苦不堪言,心里自然不是滋味。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安祿山起兵叛唐。杜甫剛好目睹了長安城淪陷后的悲慘情景。百感交集,寫下這首留名千古的愛國詩。
? 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 ,渾欲不勝簪。
? 國家已然破碎不堪,唯有那山河常在。春天又到來了,昔日繁華的長安城,如今草木如雜草般亂長著。感傷國難時,看那花都在痛哭流涕。那聲聲鳥鳴悲苦而響亮,更是使人心驚恐。連綿不斷的戰火啊,已經持續了三個月了。封封家書比千金萬錢更加重要。本就不多的白發如今因愁緒更加少了,好像連簪子都帶不住了。
? 杜甫看到這熟悉的京城已被鐵騎踏的不成樣子,春天不再有屬于春天生機勃勃的模樣。眼前發生的一切讓都他難以接受,這可憐的人吶!如果我們就是此時此刻看著城中一片廢墟的杜甫會怎樣想呢?又或者看到今天的敘利亞,以色列等地頻遭襲擊,看到那里的人們骨瘦如材,沒有遮風避雨的房子也沒有一件像樣的衣服。那時的境地應該于此差不了多少,甚至更苦、更難。這情景雖與我們無太大關系都難免會心痛不已,何況是看到自己國家破碎的杜甫?杜甫面對這樣的情景,受到很大的打擊。于是發出了“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的感慨。這“破”與“深”二字更是用的十分巧妙,形象恢復了當時的情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心。”花鳥本不懂人間的悲歡情仇,可是杜甫卻說連它們也濺淚,驚心。也就加深了當時情景的悲劇性。也讓人愈感無奈。“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此時戰火已然延續了三月之久,對于妻離子散的平民老百姓來說,一封報平安的家書比什么都重要 。這說明了當時人們的性命是多么卑賤,死亡人數是怎樣之多、之廣。也許昨天還一起逃難的朋友、親人,今天就死在了敵人的屠刀下。更多的是音信全無。平安,是多么難得啊!這殘酷的戰爭摧殘著疲憊不堪的人們。杜甫推崇儒家思想,自然是看不得這樣的畫面。煩悶時就撓撓頭,頭發竟然稀少到連簪子都帶不了了。頭發越來越少代表著煩悶次數之多,也從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不穩定。這便是“白頭搔更短 ,渾欲不勝簪。”
? 杜甫憂國憂民,這首詩充分表現了他對和平生活的渴望以及對戰爭的痛恨。整首詩營造的畫面感生動形象,把當時的情景充分展現出來。愛國的情感也因此從字字句句中流露。使讀者感嘆這大悲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