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兩年前的那場大風么?就像是20年前的那場泡沫一樣。幾乎所有的媒體都在談論互聯網創業。中關村從之前的電子城變成了創業城。每個場所都能看到商談創業計劃、分享創業想法的人們。
我沒有去過彼時的中關村。只是從新聞中了解當時生機勃勃的場景。而我們能切身感受到的是發現同時出現了很多家的外賣送餐app, 每天中午的午餐加上優惠返利活動后變得很便宜。就連街邊賣水果的小攤也能讓你掃個二維碼,然后告訴你每天可以怎樣訂水果來保持身體健康。同20年前的互聯網熱潮一樣,填個表,注冊個會員,就會收到各家不同的禮品相贈。
最終,泡沫破了,風停了,被吹上了天的豬又落地了。
昨晚吃飯的時候,電視上有京東的廣告,老媽問我,天天看這個廣告,這京東超市倒底在哪呢?一時間,我卻不知該如何解釋這個問題,是解釋京東在亦莊的辦公場所?解釋京東的倉儲地址?還是高談一下電子商務?
后來又想起這個問題,又想到前段在朋友圈瘋轉的亞馬遜新的線下購物模式,簡言之,這種模式就是進門刷卡,拿東西走人,系統自己完成結帳。文章的標題很抓眼球,馬云沒料到之類種種,大有這種門店會反撲電商一局一樣。
最近幾年,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線下實體店所受沖擊不小。最近兩年年底都會看到有文章總結一年之中關停的商場有多少家,倒閉的實體店有多少家,對于線下門店唱衰的聲音不斷。單從營業收益來看,比如像我們公司,線上60人的團隊所創造的營業額是線下300人能完成的。這還是在我們公司線上業務剛剛起步的階段完成的業績。線上的優勢越來越多時,與線下的競爭就會變得越來越激列,不光在線上公司和線下公司之間。就在一個公司內部,線上部門和線下部門間的矛盾也在與日俱增。
很早就有人提出,上與下并不是你死我活不可調合的矛盾,最根本的關鍵是還沒有找到一種配合發展的方法。這有點像紙質書和電子書的情況,之前認為電子書會取代紙質書的人也不得不接受人們對兩者都會有偏好的事實。
聯接線上與線下最火的概念就是O2O,每個電商都想通過O2O擴大自己的地盤,線下傳統企業也希望通過這一概念能搭上電子商務的快車。
就我這有限的認知所知,能算的上比較成功的O2O是蘇寧最開始起步做蘇寧易購時期的模式。可以說蘇寧有前瞻性的解決了O2O模式中的一個矛盾,而這個矛盾也是決定這一模式是否可以成功的關鍵。
線上到線下,或者是線下到線上,都會將原本的一單訂單拆解成兩個環節完成,這樣一來原來只涉及的一個利益體變成了兩個,而從一單所能獲得的盈利卻并沒增加。上下都有勞動負出,這碗粥怎樣分的公平合理就成了關鍵。
蘇寧當時的做法是將一單的成交同時記入了線下門店和易購的業績。顧客在線上下單,可以選擇去就近門店驗貨提貨,就近門店負責配送。而對于這一單會同時記在蘇寧易購和就近門店的銷售數量上。這樣做的好處是弱化了線上線下的銷售競爭關系,把促成消費者購買變成了所有人的共同目標。消費者不管在哪里購買,只要完成購買行為對大家都有好處 。
不要小看這一簡單的利益統一化。之前本人所在公司也曾想做類似的線上線下運營,因為我們在一二線城市都有全產品專賣店。試圖線上銷售大家電的最大問題是物流成本。大家電的物流配送小則幾百多則上千,如果能選擇當地倉庫實現當地配送,好處明顯。擺在我們面前的唯一問題就是如何與當地門店代理商分割利潤。有多少家店就要和這么多店談合作分配,最終望而卻步。
未來O2O模式的猜想
就如前文所說,線上和線下不會是競爭關系。各位電商大佬不會放任線下大蛋糕而不去分羹。線上的優勢在于可以足不出戶便能買到世界各處的商品,可這也好像是電子商務唯一可以夸耀的優勢吧。沒有實物的體驗,物流配送的等待時長卻是電子商務不能克服的弱點。
如果購物的過程是這樣的,會是怎樣的感受?比如去逛了超市,買了很多東西,出店時卻只用拿一張結算單。當自己到家時,在超市購買的商品也同時由附近的商家送到。我們應該都用過滴滴打車,如果對于同質化的商品,也像滴滴打車一樣,比如家里做菜沒有鹽,發個買鹽的需求,讓商家來搶單,也許是樓下的小賣部在兩分鐘后就能把鹽送來。
到那時,線下才會是決定零售購買和線上購買的關鍵,也才是真正的O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