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前好友贈送的書,20年代的某一個晚上,兩個小時,一個玩過樂隊,創過小業的紋身小胡子大叔,副業是廚子,主業是鏟屎官,照片藏在了書封里,展開后,就是一個溫柔的男人,就像醉酒后沉睡的小五郎,養的寶貝吸粉無數,四腳獸的風頭早已蓋過二腳獸。也許這就可以很好的解釋這本書為啥用酥餅的紅唇開篇,用酥餅的屁股收尾吧!
看書前,我有一個習慣,不會急著打開書本,摩挲著書本的封面,看著封面上的色彩、文字和形狀,會去設想,如果是我,我會怎么寫這本書呢,因為往往書本的封面是整本書的核心體現,每個字、每幅圖一定都是這本書中心思想的高度濃縮。我會去想他的主線、他的安排、他的故事、他的情節、他的包袱。這是最快走近作者的方式,因為每本你用半天看完的書,都是每個作者用了幾年甚至更久的心思,也是最快找到自己和作者差距的方式,打開書本的一剎那,你就知道你可以學到什么。
《日食記》,一個有欺騙性的名字,明明是每個深夜,放出一個個融合了西北辣子油一樣濃烈氣味,又像講究的上海老人精致的禮節擺盤似的美食,如我所想,他會說到情感,只是咩想到這幾乎就是一本情書。一封情信。寫給外婆、寫給父母。寫給主人、寫給朋友、寫給客人......就這樣,寫給歲月,也寫給自己。食物終究會消化,我們記住的是老家奶奶喊你吃飯時的聲響、媽媽誘拐咽下的青菜油香、老爸用電飯鍋制作的好吃到咬舌頭的糟肉,和那時候我們相處的時光,以及吹過的牛皮和未完的夢想。吃著吃著,我們就長大了。長著長著,就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吃一生了。
這本書最讓我覺得驚喜的是它的排版。大章節分為春夏秋、刻意留下冬;每一章的大標題只露出下半部分,猜得到內容,卻總會想象如同IPAD上被遮住的另一半,總讓人有不斷下拉的沖動,上面的1/3似乎存在另一本書中;正文的內容也空出了上方的一半的一半,那段留白你可以記錄你的一日三餐,或者隨便涂鴉些什么,其實生命就是留白的過程吧,這段寶貴的時間留給自己,不用被工作綁架,不用被生活瑣事所累,就安靜的呆著,看看書、睡睡覺、做做飯也是好的,或者吃一口身邊人為你做的飯菜,那就是很幸福的事了。
老刀說:我最害怕別人問我
美食和做飯。對我而言意味著什么?
你吃飯了嗎?
你喜歡吃什么?
我做給你吃啊O(∩_∩)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