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是誰,來自哪里,要成為怎樣的人?
答:《春夏的麥田》是我!來自山西!一個身在家鄉的異鄉人!
想要成為一個擁有18歲少女心"妖精"!
即
突破環境受限[外控]
突破自我受限[內控]
成為那個幫助大多數可以主宰自己世界的人,成為那個可以說那話的人!
2、哪三個關鍵詞或標簽可以讓別人一眼認出你?
突破自我局限,人性的掌控,行為心理學,
3/針對你的個人品牌,什么對你來說最重要!
個人品牌即自我塑造!
1/破局(人性,內控與外控)
2/逆生長(自我受限到自我迭代的重生之路)
3/可持續(真誠/靠譜)
以下為內容闡述:
[一]
孩童時代的詞匯量很重要
所謂的"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錯矣,應該是不要輸在詞匯量!孩子的詞匯量來自哪里?自然是家庭!所以需要學習的是父母,是父母不能輸在起跑線!
對于這個深有體會,現在反觀自己的孩童時期確實是這樣的!
來自原生家庭母親的教育確實是線性的:
1/你要怎樣!
2/你不要怎樣!
(在別人眼里的乖孩子,只有自己知道叛逆的很)
父親的教育屬于放養及鼓勵型的,在父親那里了解了很多的歷史人物,兒時的十萬個為什么是父親滋養的,對未知的渴望甚至科幻到了夢里,而在母親那里最重要的《注意力》被稀釋!在我兒時接觸的書里遇到很多英雄人物及人生第一部大部頭的書《呼延贊》(當時讀囫圇吞棗很多字還不認識),不過從此造就了一顆英雄夢的我,然生活中被老媽畫了兩條杠,一條杠你要這樣,另一條杠你不要這樣!
就這樣過完了詞匯量少而頻繁的童年,不僅沒有陽光照耀還扼殺了種子,結果就是按照大人意愿做事活著,內心滋生了叛逆的種子隨著年齡不斷發芽,內心的叛逆總是用表象的"大家閨秀"來掩蓋,欲蓋彌彰的結果就是本我真我都很強大,白馬黑馬誰也不服誰,倒至在生活中/工作中出現無法突破自我受限/瓶頸,其實簡單來說就是《認知》,當父輩的傳統教育缺失的情況下,傷害最深的便是自己的后代!(哪怕武志紅《巨嬰國》真實的反應了這個社會問題,也被無情的埋葬),看到新聞說,美國用了3代人的時間才做到現在的教育認知體系,中國都不能正面應對所以需要走的道路更長,因為現在還處于0到1的過程!
就像我(無意)培植的綠蘿,無根的大概兩個月才長出根,而本身帶有根系的就大不一樣,這也可以看作是從0到1的一個類比!
武志紅老師在《巨^0^國》里提到的《孝道》,這就是他的認知!我特別認同,很多的中國父母是需要反哺的,傳統的孝道過時了,就像傳統的教育在對孩子身上永遠那么不合時宜,致使孩子成人后總會在性格乃至人格上缺失,甚至影響了職場仕途!
很多人有認知但是無法駕馭認知那就會出現白馬黑馬永遠拉不好這駕馬車,最后疲憊不堪,如果通過自我塑造成功"穿越"自己,遇到最真實的自己并做到與自己和諧相處擁抱自己,這就是成功基石,反之,成功也是運氣的成分更多,在可持續性上不容樂觀!
談到可持續性!
做到真正的內控才可能談可持續性!
適用于家庭/親子/婚姻/事業/管理
但是必須通過自我塑造這個大關
同時必須突破自我局限這個大關
[二]摘錄自《伯凡·日知錄》
學習型大腦與詞匯量。
最近我在讀一本書是美國人寫的,名字叫《父母的語言——3000萬單詞的區別塑造更強大的學習型大腦》這本書起源于一個意料之外的實驗,有一位負責兒童人工耳蝸植入手術的美國外科醫生,他通過對自己患者的觀察,發現孩子智商的形成和孩子與孩子的對話是會之間有密切的關系。
當這位外科醫生對患者植入人工耳蝸的時候,人工耳蝸有記錄裝置,他就可以對每一個孩子每天聽到的話進行分析,通過一個大的樣本分析,這個醫生就發現學習能力強的孩子和學習能力弱的孩子,或者說大腦發育好的和發育不好的孩子,每天聽到的詞匯量是有差別的,也就是說學習能力弱的孩子,他們每天聽到的詞匯量是很少的,有的人是頻率不高,也就是說他每天聽到的話很少,還有就是頻率比較高,但是詞匯量非常少,他聽到的話經常是少數幾個詞的,不斷重復,比如起床啦,吃飯/睡覺/一邊去/滾蛋等等。每天聽到的是這樣一些詞匯,這樣的孩子可想而知,他的生活世界中,每天聽到很多詞匯的孩子的生活世界是很不一樣的。
以上可以歸因為原生家庭的問題!
[三]摘自《核聚》
根據《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報告》,2004年“世界精神衛生調查”結果顯示,我國主要精神障礙患病率為7%~17%,推算全國15歲以上成人精神疾病總患病率在15%左右,有1憶多人患常見精神障礙。小于17歲的青少年中12.9%有各種精神障礙和心理行為問題,超過16%的大學生有各種情緒問題,青少年行為問題檢出率6%~22%。目前我國各類老年癡呆近600萬,10~15年后我國的癡呆患者將達1000萬人(相當于全球患者的一半)。
這個數據是令人震驚的。小于17歲的青少年中,有高達12.9%的人,有精神障礙和行為問題。這說明什么?說明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出了問題。首先,先天性精神障礙的比例并不大。否則人類這個物種,如此大的先天病態比例,不可能生存到現在。
如此高的精神障礙和行為比例,從哪里來的?顯然,不是先天就是后天。事實和邏輯告訴我們,絕大多數必然是后天造成的!那么,17歲之前,一個人主要的生活環境在哪里?當然是家庭和學校。
因此,青少年的心理和行為問題本質上是教育問題!
以上歸因為除原生家庭外的又一因"應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