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2024的近10年時間里,在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近1倍的情況下,全國用水總量實現了“零增長”。這說明了什么?
第一,建設 “兩型社會” 理念成效顯著。這一成果有力證明了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理念的科學性與前瞻性。多年來,我國將節水優先作為重要方針,通過廣泛開展節水宣傳教育,使節水意識深入人心;實施階梯水價等經濟手段,引導居民和企業合理用水;加強水資源保護與管理,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推進水污染防治,這些舉措共同構建起全社會節水護水的良好格局。事實證明,堅持 “兩型社會” 建設理念,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第二,經濟發展方式實現深刻轉變。用水總量 “零增長” 與 GDP 大幅增長的反差,彰顯了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從依賴資源投入向依靠創新驅動、綠色發展的成功轉型。傳統高耗水產業通過技術改造、產業升級,降低了水資源消耗;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等低耗水、高附加值產業快速崛起,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這種轉變不僅提高了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也有效減輕了資源環境壓力,實現了經濟與生態的協調發展,正可謂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在水資源利用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上得到了生動詮釋 。
第三,科研創新為節水提供強大支撐:科研能力的提升在節水工作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在農業領域,滴灌、噴灌等先進節水灌溉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大幅提高了水資源利用效率;工業方面,新型節水工藝和設備不斷涌現,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顯著提高;在城市生活節水領域,智能水表、節水型器具等科技成果的應用,有效減少了水資源浪費。科技創新為節水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推動我國節水工作不斷邁向新臺階,真正做到了用科技的力量守護 “生命之源”。
第四,持續發力應對水資源挑戰:盡管取得顯著成績,但我國水資源形勢依然嚴峻,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時空分布不均、部分地區水資源短缺等問題仍然存在。誠如那句警示名言所說,“如果人類再不節約用水,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將是我們自己的眼淚” 。此外,日本罔顧國際社會關切和反對,將核污水排放入海,核污水中含有的放射性物質將在全球海洋中擴散,對全球海洋生態系統、漁業資源以及人類健康構成嚴重威脅,加劇了全球水資源污染的嚴峻形勢。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國更不能有絲毫松懈,需繼續堅持節水優先戰略,完善水資源管理制度,加強水資源監測與調配,推進節水技術創新和推廣應用,進一步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同時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共同應對日本核污水排放帶來的挑戰,保障國家水安全,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堅實的水資源保障。
2.九思堂是一幢清代徽派老宅,道光年間,時任開封府知府的胡文照,回到夥縣西遞老家,裝修祖屋。他在門前主動“削屋角三分、退閣樓一步",用來便利鄉鄰通行, 并在門額上題刻“作退一步想”,請結合工作談談你的看法。
九思堂 “削屋角三分、退閣樓一步” 的謙讓之舉,與六尺巷 “千里家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 的佳話,共同詮釋了 “退一步海闊天空” 的處世哲學。
一、工作中要懂得謙讓
九思堂主人主動讓出三尺屋檐,看似 “損己”,實則架起了與鄉鄰的連心橋。這啟示我們,職場中的謙讓同樣是一種以退為進的智慧。《道德經》有言:“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藺相如 “回車避廉頗”,用包容化解將相矛盾,成就趙國將相和的佳話;華為 “讓利客戶” 的經營理念,通過主動降低利潤空間,贏得了全球客戶的長期信賴。工作中的謙讓,是主動搭建溝通橋梁,在成就他人中實現自我價值。我們可以從小事踐行謙讓精神。當與同事產生意見分歧時,不妨先傾聽對方觀點,不爭一時口舌之快;面對榮譽和獎勵,主動肯定團隊成員的貢獻;通過這些行動,營造團結協作的工作氛圍,為長遠職業發展奠定基礎。
二、工作中要以大局為重
九思堂主人 “退閣樓一步”,將個人祖屋利益讓位于鄉鄰通行的大局,這份格局在現代職場依然意義深遠。古語云:“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當個人利益與集體目標沖突時,唯有以大局為重,才能實現整體利益最大化。港珠澳大橋建設團隊面對技術封鎖與復雜地質條件,放棄個人榮譽與短期利益,將 3000 多個日夜投入到攻克世界級難題中,最終讓 “海上巨龍” 橫空出世;,這些都啟示我們,當個人職業規劃與工作發展需求產生矛盾時,理性權衡,必要時做出適當調整,以保障整體工作的順利推進。
三、工作中要懂得換位思考
九思堂主人設身處地為鄉鄰通行不便考慮,主動退讓,這份共情能力是職場溝通的 “金鑰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換位思考是打開理解之門的關鍵。日本經營之圣稻盛和夫在京瓷公司推行 “全員參與經營”,通過傾聽一線員工建議,將 “老板思維” 轉換為 “員工視角”,成功化解經營危機;而部分管理者習慣 “拍腦袋決策”,忽視基層實際,導致政策落地難。當我們設身處地理解同事的難處、群眾的需求時,才能取得良好的溝通效果。
四、工作中不能濫用權利
身為知府卻甘愿 “削屋角” 讓利鄉鄰,九思堂主人用行動詮釋了權力者應有的謙卑與擔當。“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權力的本質是責任,而非欺壓他人的資本。包拯鐵面無私鍘權貴,守護了北宋司法公正;焦裕祿在蘭考縣任職時,始終與群眾同甘共苦,用行動詮釋了 “人民公仆” 的內涵。職場中,越是身居高位,越應牢記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用權力服務團隊,而非謀取私利。
3.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中國都將堅定信心、保持定力,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請你以“定力“為題,發表演講。
尊敬的各位考官: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定力》。
如果把中國看成是一艘巨輪,是什么讓它歷經幾千年的發展仍然破浪前行、行穩致遠?那就是定力。
回望歷史長河,定力是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的精神密碼。近代以來,列強的堅船利炮妄圖摧毀我們的信念,但中國人民在黑暗中保持定力,探索出一條符合國情的革命道路,最終實現民族獨立。正是這份定力,讓中華民族在無數次危機中化險為夷,在歲月的淘洗中愈發堅韌。
放眼當下,定力是中國應對挑戰、實現發展的制勝法寶。全球經濟遭遇逆風時,中國沒有隨波逐流,而是保持戰略定力,堅持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面對科技封鎖,我們沒有退縮,而是集中力量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就像華為,在美國的極限施壓下,堅守科技創新的初心,投入大量資源研發鴻蒙系統、麒麟芯片,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中國企業的定力與擔當。
保持定力,意味著不為短期利益所誘惑,不為外部干擾所動搖。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地緣政治沖突、貿易保護主義等挑戰層出不窮。但越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越要堅定信心。這信心,源于中國龐大的市場規模、完整的產業體系和勤勞智慧的人民;這定力,來自對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對國家前途的堅定信念。我們深知,只有心無旁騖辦好自己的事,才能在變局中開創新局,在危機中育得新機。
定力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在堅守中創新,在穩定中進取。中國在保持定力的同時,始終以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我們推進 “一帶一路” 建設,加強與各國的合作共贏;舉辦進博會、消博會,為世界提供廣闊的市場機遇。這種 “定力 + 開放” 的發展模式,既讓中國在復雜環境中行穩致遠,也為世界經濟復蘇注入強大動力。
“江河之所以能沖開絕壁奪隘而出,是因其積聚了千里奔涌、萬壑歸流的洪荒偉力。” 新時代的中國,正以不可阻擋之勢邁向復興。作為奮斗者,我們每個人都是巨輪上的劃槳人。錨定崗位、腳踏實地,以定力抵御風浪,用實干匯聚力量,讓個人奮斗與國家發展同頻共振,必能推動中國號巨輪破浪前行,駛向更遼闊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