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最酷的互聯網公司是哪一家?也許你有你的答案。在我看來,最酷的公司非Basecamp(原名37signals)莫屬。
說它酷,是因為它從創立的第一天就是盈利的。創立之初,37signals是一家網頁設計公司,而它本身的網頁,卻簡單至極,沒有任何圖片,甚至基本是全黑白的。
這還不夠。因為37signals有許多團隊溝通的事務,但又苦于一直找不到好用的企業協作軟件,于是他們決定自己做一個出來,于是這個名叫Basecamp的在線工具成了目前全世界最流行的收費協作軟件。
這還不夠。這家公司還順便發明了Ruby on Rails這一全世界廣泛使用的網絡框架,你正在看的簡書,正是基于這項技術搭建。twitter, github這些網站也是基于此項技術。
這還不夠。Basecamp團隊還一直通過博客的方式分享創業過程中的真知灼見,到今年為止已經堅持了17年,我在medium上看到的優秀文章大多出自于這家公司的成員。
這還不夠。他們還出了一本書,這本書就是著名的"Rework"(中文名《重來》),一般的書籍講述方法,這本書傳授思想。
這還不夠。出書的時候,Basecamp也不甘于落入俗套,雖然是第一次出書,該公司的CEO作者Jason Fried提出,版權頁這種東西完全沒有必要放在一本書的開頭,為什么不讓讀者打開書之后直接開始閱讀最重要的內容?于是Rework的版權信息頁在書的最后(注:頁面下方的25 24 23 22代表印刷的次數,這本書是第22次印刷了)。
因為團隊成員堅持不懈的寫作、演講,可以說,basecamp的品牌形象出奇地好,它的增長也大多來自于此。如今Basecamp這個工具已經有了兩百五十多萬的注冊用戶,付費用戶則超過了十萬。目前,Basecamp的收費標準是一家公司無論大小,月費統一99美元(這也是個很有趣的計費方式,相比slack那種按人頭收費的模式,讓人覺得公司做得越大越占便宜,誰沒有抱著把公司做大的愿望呢?)。
這么特別的一家公司,招聘的時候自然也有特別之處。將近一年前,公司的CTO,也就是Ruby on Rails的創造者David Heinemeier Hansson(簡稱DHH)在medium上寫過一篇文章,叫“我們只招最好的”("We only hire the best")。
在文章中,DHH說,所有的公司都會有“我們只招最好的”這樣一個口號,其實,這些公司指的是“我們只招應聘者中最好的”,但它們的幻覺卻是“我們只招行業內最好的”。
尤其是當公司主動將應聘條件限制為“住在舊金山”,“有十年以上工作經驗”或是“畢業于名校”等等。
顯而易見的是,最好的人才未必住在舊金山,未必有那么多年的工作經驗,也未必畢業于名校。最好的人才之所以最好,恰恰是因為他們無法簡單地歸類。
更可怕的是,“只招最好的”這一想法把原本屬于公司的責任推到了應聘者身上,一家公司,有義務培養出最好的員工,而不是僅僅依賴于招聘。一家無法培養出優秀人才的公司,即使可以招來“最好的員工”,又哪來的信心把他們留住呢?
創業公司應該招什么樣的人?說得直白一點,要招那些一個人可以發揮兩個或是更多人作用的員工。這聽上去殘酷,但是作為創業公司,如果不能發揮效率上的優勢,在同大公司競爭時毫無勝算可言。
所有現在看上去風光無限的公司,都曾經歷過早期員工為之奮斗的階段,這沒什么好隱瞞的。公司成功之后,往往在新聞稿中展示風光的同時,對曾經的辛酸隱而不談(注1)。
就個人能力而言,對于創業公司來說,每天都面臨著變化,因而適應變化的能力至關重要,一個優秀的員工,應該能夠迅速地學習,以應對隨時發生的變化。如果不僅僅能夠適應變化,還能身體力行地通過創新而帶來變化,那就是非常出色的員工了。
2017年剛剛開始,簡書又在招聘了,我們運營部也有職位提供,我們的同事二野童說:
福利真的很好,看得我都想辭職重新投一次簡歷了。XD.
你不想來試試嗎?點這里查看工作崗位。
注1:可以讀一下這篇“沒 Google 印鈔機的命,就千萬不能得它的病”
堅持日更,2017年每天早上9點發文,歡迎交流。
關于轉載問題:請統一簡信聯系我的經紀人amumum。
想與我進行更深入的交流請點擊我的私密群招募。
前一百名入群者贈送我剛上市的新書《笑話方法論》一本。
如果你寫了《笑話方法論》的書評,也歡迎點上方鏈接到該專題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