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口淳子,日本民族音樂學家、大版音樂大學講師,《中國北方農村的口傳文化——說唱的書、文本、表演》(以下簡稱《口傳》)一書是在其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訂而成,2003年被譯為中文,由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是較早從民族音樂學的角度,以樂亭大鼓為研究對象,將其看做中國眾多農村中的“口頭傳統”,探討口傳文化的傳承與創作過程,以及描述中國多數地方文化中所共有的傳播和傳承特征。為此,作者進行了扎實的田野調查。1988年-1995年,先后五次前往中國,共歷時三個月,1993-94年以北京為據點進行為期九個月的文獻資料調查。這一也是早起較為系統研究樂亭大鼓的一部著作,充分展示了外國學者是如何以一種“他者”的眼光來審視中國的傳統文化。
一、《口傳》的主要內容與結構
?? ?本書分為四個部分,包括序章、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終章。本書的主旨就是將說唱的文本放置在在共時的傳承(第四章)與口頭演唱過程中的傳承和創作〔第五章、第六章)這種與時間相關的發展脈絡中加以審視。在序章中,作者介紹了研究對象——樂亭大鼓,是怎樣的一個曲種,即從樂亭大鼓流行的地域、發展歷史、藝人、以及地位等角度對其進行說明。第一章敘述了樂亭大鼓主要流布在哪個地區,其以何種狀態存活。第二章據當地出版的文獻及在作者所做的口述訪談資料闡明樂亭大鼓發展的歷史過程(19世紀)。第三章嘗試在“文學史、曲藝史”這個大的文藝史縱軸(歷時的)和“與地域的相關體裁的相互關系”(共時的)這一橫軸中對樂亭大鼓加以闡釋。
????第二部分進入樂亭大鼓的內在構造,將分析視角聚焦于說唱文本和口頭演唱。從三個章節展開討論口傳文化的生成 。包含樂亭大鼓書面文本的創作、文本的傳承到表演過程中產生的文本以及樂亭大鼓具體的表演方式。第四章中把焦點對準“文字文本”,涉及表面上看來與文字無關的傳承、演唱文本在根本上與文本的關系,同時就現代的曲藝作者的創作過程也作了詳細記述。第五章對現存的長篇《青云劍》的書詞和演唱文本進行比較,具體闡明了書寫文本在演唱時是如何傳承,哪些內容被重新作了口頭改編和創作等問題。第六章將視點從文本轉到演唱、伴奏音樂、身體動作等表演的方面,并將第四、五章中論及的說唱文本轉至表演中,論述了表演本身所具有的時間法則對長篇故事的形成所起的作用。
? ? ????終章部分主要是為論文結構的安排進行說明。
二、口傳文化
? ? ? ?本書中以樂亭大鼓為研究對象,不斷重復著“口頭傳承和創造”的無數“口傳文化”的一種而被描述出來,即將對象體裁作為“口傳文化”(oral tradition)來考察。將樂亭大鼓作為以口頭傳承、口頭創作文本這種傳承和創作過程中所呈現的“口頭性”為最大特征的“口傳文化”的一個具體事例來考察。井口淳子認為,農村的口傳文化常常是文字文化的胚胎。尤其口傳文藝和文字文學的關系,前者是后者的胚胎。農村的口傳文化包含了通過口頭傳播、口頭表現的各種各樣的體裁。 正是由于在農村的口傳文化中,曲藝處于民間文學與音樂、表演藝術的重合部分,是一種唱詞文本亦被當成讀物來出版的注重文本的口傳文化。故而作者選擇了樂亭大鼓這一曲藝曲種進行研究,采取了一種與以往研究曲藝完全不同的視角與方向。
三、《口傳》的研究方法
? ? ? 表演藝術體裁與地域的關系是曲種形成的基礎,故而書中的樂亭大鼓與樂亭地區提供了一個關于藝術體裁和地域關系的一種模式,并且切入曲種內部,把作為民間文學的樂亭大鼓與作為曲藝的樂亭大鼓有機結合起來研究的方法論, 以“文本是以說唱這種口頭表演的方式存在”為前提來進行考察,始終將文本置于一種過程之中。并且,也使用了那種能夠對說唱的文本在跨越時間間隔方面做通時性傳承的過程,以及在演唱(表演)這種時間流淌的同時進行改編、創作的過程加以把握的分析方法。
1. 學術用詞的嚴謹與準確性。注意到說唱的文本僅存在于說唱演出的時間中,書中的“文本”主要用來表示有聲音的口頭文本,被文字化了的東西則用“文字文本”或“書記文本”來表記。(是“文本”與“本文”tex與context的意思嗎?)
2. 對樂亭大鼓行程與發展的考究。作者從學術文獻與樂亭當地文獻中整理發現,四種文獻有關樂亭大鼓的記述并不完全一致,對此作者進行了一系列的分析與探討,最后結合劉志山的資料對樂亭大鼓的形成史進行了重構。
3. 作者對唱片的樂亭大鼓唱本進行了細致的研究,將其長篇故事的構造、傳承人(局內人)的分類概念進行說明,并且對不同藝人演唱書目的不同版本的構成與表現形式進行了探索,從而考察了長篇故事書詞是經過怎樣的傳承過程而最終在演出現場得到演唱。
4. 受西方民俗學研究的影響,作者關注到表演與文本結合的方法,探討表演是如何對文本施加影響。作者認為,表演密切地關系到文本乃至故事本身的形成,是故事實際生動展開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