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29 從0到1,線上品牌讀書會的定位、規劃與操盤】
聽完課第一感覺就是,讀書會還真的是之前所提到的產品合集。又是感到心滿意足的一課。
特別是“后院讀書會”其實挺符合我的想法的。不過那三個所需優勢還是把我嚇住了,畢竟除了技能勉強算是多一些,我幾乎啥都不具備呢……
不過目前,還是應該從產品打造開始。畢竟點線面,沒有多個點,怎么連成線,遑論組成面了。而讀書會應該算是屬于面這一塊的內容了吧?
【我的讀書會】
試作1:
讀書會名:有“心”人讀書會
Slogan:透視心理,正視心靈,超越自我。
精神:心理學有多種流派,而其中,人本主義心理學流派的目的在于助人實現自我。但實則上對于普通人而言,任何一個心理學流派都具有其協助成長、實現自我的功能與效果。因此,不拘泥于流派,全面學習,再各取所需,才是心理學研究的真正意義。
解釋:
咨詢心理學和(超)人本主義心理學是目前最流行的心理學應用。前者在于為人辨別心理問題,排除心理障礙,獲得個人成長;后者在于個人需求的實現,特別是高層次需求,自我超越的實現。
咨詢心理學為了適應每一類人,實則上本身就兼容并包,將精神分析、行為主義、認知心理學及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精華全部收納其中,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卻由于咨詢關系,必須強調咨詢的技巧性和“助人自助”的“不親自作為”性質。結果是導致很多咨詢師的分寸把握得其實并不好,會變成過度地“寵”來訪者,任由其放飛自我,浪費時間和金錢,而無法達到高效率幫助其自助的過程。
人本主義則受到超人本主義的影響,大多逃不開“靈修”“頓悟”之類玄之又玄的內容,還時不時會搭上占星學說等民俗心理學的內容。雖說非常有趣,能吸引人通過這種方法去認識和提升自我,但一般人學到后來往往會對導師產生一種類似對“宗教”或“迷信”的依賴性,這其實也違反了人本主義的初衷。
《少有人走的路》中有一句很精彩的對話,來訪者問咨詢師:“我什么時候能完成心理治療呢?”咨詢師說:“當你能成為不錯的心理醫生時。 ”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要解決心中的問題,光靠他人引導,始終是會陷入依賴或移情的困境之中。一旦咨詢師離開了,我們也許就會失去繼續前行的動力。但如果我們自己成為了咨詢師,我們就能以真正理解心理規律的方式去理解自己的問題,并全天候地為自己提出合理的建議。而前面我們也提了,為了應對
這也就是我們為什么需要親自、全面地學習心理學的原因。
我們將首先從不同心理學流派的角度去為參與者解讀心理學是如何理解人的心理,并從而推出如何影響人的行為。在此基礎上,我們會展示和討論不同流派對于人的成長相關內容的研究,為每一位參與者找到適合自己去鉆研的方向。最后,我們和找到方向的鉆研者一起鉆研,找到屬于這一方向自我的最佳方向,讓我們一起快速成長,最終實現、乃至超越自我。
試作2:
讀書會名:“一”讀書會
Slogan:“一”之道,即萬事萬物之道。
精神: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若要在萬事萬物中通行無阻,則應倒回其初始,看清其唯一本質,便可得始終。
解釋:
哲學家與科學家們都堅信,萬物的規律雖然看起來成千上萬,但最終都是由同一條最基本的法則根據不同的場景推演而成。因此,只要找到這一本質,就能解釋世間的一切謎題。
而為人處世,也需要遵循的重要唯一法則,即是本心的所在。
讀書會將會深入閱讀早期的哲學名篇,乃至人類認識世界所依賴的公理,深入其邏輯本質,再將其引申到現實生活中的種種,看透所有復雜事物最簡單的本質,幫助我們簡單、輕松地應對生活種種,解決問題,卸下負擔,逍遙人生。
(越寫越覺得眼高手低……改了好多個版本……最后還是感覺水平所限,“實在是編不下去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