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有機會好好的用用網絡,逛逛論壇,才發現這已經是一個微信公眾號遍地都是的時代,論壇上面的人越來越少。再看自己的各類應用頁面,留下的痕跡寥寥無幾。
想來也正常,在自己的最需要釋放創造力和活力的年紀里,由于一些原因,網絡使用受到了來自環境和自己的限制。由于諸多復雜原因,我在網絡世界留下痕跡的習慣被硬生生地扼殺在萌芽之中了。現在翻看原先僅剩的一絲絲痕跡。就好像信號不好的通話,只言片語無法串聯成段落。好多的話,最終成功地把他們捂爛在心中,變成了綻開新花朵的養分。
進入醫學院,畢業,工作,目睹了各式各樣的生死和各式各樣的病痛。越來越覺得,新的花朵總該有一個好一點的容器去盛放。
偶然的機會,回到自己的豆瓣,發現自己的頁面原來如此清靜。就總想添一點什么在上面,即便不是那朵花,即便是一點點的培土,也是極好的。培育一朵花,第一把培土看上去微不足道,卻很必要。”
今天是2017年4月6日,這是我剛剛在豆瓣留下的日記,我現在把他謄抄到簡書上面,原來自己喜歡把東西記錄在私人的筆記本里面,后來發現這只是練習寫作的第一步,因為大腦潛意識根本不會把自己私人的東西流露在外面。于是寫作的質量提高起來便不是那么快。因為你自己知道,反正這些東西不會給別人看,真正的話雖然敢說,但是沒有邏輯而言。真正的牢騷,發給別人也都是精神污染,還不如自己悄悄收好。亦或是找不到什么該寫的東西,哎呀唔咦地在本子上面胡亂說一通,不管是什么,反正老子今天給自己的任務完成了。管他質量如何,久而久之,還不如什么都不寫。于是,從今年開始,我就在讓自己逐漸做出改變。無論如何,輸出的文字總該有一個正當的出口,可能讀者暫時很少,但是我的大腦不再把它當作是一個私人的記錄本。而是一個公開的宣言版,即便剛開始沒人發現。在未來的某一天,也會有人發現的。
正如我說的,培育一朵花,第一把培土看上去雖然微不足道,卻很必要。
這是我在這里的第一篇文字,第一把土,愿與簡書的同僚們共勉,希望你我在將來的某一天,得以互相欣賞手中的那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