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去看看北京站的夜景,那天游泳回來,剛好夜色朦朧,懷著一種期待,饒有興致地去參觀了一下。街邊站滿了舉著小牌介紹旅館和旅游的中年男女,喇叭里宣傳著北京的特色食品,來來回回轱轆轱轆轉的是尋路的行人,也許是因為藝考吧,隊伍中好多俊男靚女,大概都是來北京尋夢的,而北京站就是尋夢的起點。
之前有部紀錄片采訪過一位學美術的年青人,他的好多朋友都因為前途渺茫陸陸續續的離開了北京,放棄了美術這條路,回家結婚生子去了,他還堅持在這邊追尋美術夢想,單純是為了夢想,因為收支相抵幾乎沒有經濟結余。跟還在教室埋頭苦學的高中生相比,藝考生的確鮮活不少,他們著裝靚麗,發型時尚,氣質堅毅,隱隱的透出大牌氣質和氣勢。他們已經在外獨自生活學習了一年或半年,熟稔了訂旅館、買車票、設計線路等等這些生活技能,這也許就是藝術生涯的第一步。而那些還在參加“百日誓師”的同學,還期待大學入學的第一次獨自出門吧。
好多人都是通過上大學來到北京,這也許是他們第一個出門落腳的地方,所以更深深的迷戀和習慣了這座城市。路上擁擠的人群,擠上擠下的地鐵,鱗次櫛比的摩天大樓,西裝革履的白領生活,越來越高的房價和租金,陰暗潮濕的地下室,故宮與大劇院的藝術融合,好多人戲稱“不敢有任何娛樂生活”,這就是北京生活,豐富多姿。
但為什么選擇來這里上大學,山東考生的答案是,“要上就上好的,上好的就得來北京”。北京在山東人的心里就是一個符號,一個標簽,只有北京能配得上我的努力。就是抱著這樣的心態,這個女孩獨自一人來到北京站,開始了北京的生活。從學校到社會,從宿舍到租房,經歷著每一個來北京打拼的外地人的每一個環節,學會適應,學會承擔。同樣是一個山東淄博的女孩,三十歲的年紀,辭掉老家不錯的工作,開始了北京之旅。這個年代,生活不僅是吃穿住行,還有一份體驗和經歷,有些地方,有些狀態,不管是享樂還是受難吸引著每個人去嘗試。
跟求學者一道的,還有求職者,他們行色匆忙地擠出北京站。年齡大的擱下鋤頭進程,估計是要去工地,干建筑工;年輕的小伙子、小姑娘都想學門手藝,學廚師、學理發等等。在老家找不到工作,來北京就有機會。從人才配比上來說,這就是人才互補,那么多高精尖的人才滋生出更多的服務業崗位的需求。
有個小伙子在一家物業公司上班,公司還給交五險一金,能跟小城市公務員的待遇相媲美了,他說如果在老家根本不可能有這樣的工作,物業也就是打掃衛生和保安,都是些大爺大媽的活。他所在小區是高檔小區,住著好多外國人,他打算多少學點外語備用。挺多年前有一個報道,北大的保安自學英語,考了四六級,好像還拿了學位,也許這就是城市的魅力吧,能不斷提醒你要有所長進,并不斷給你進步的機會,而不是一成不變的一潭死水。
前兩天看書說,好人爭相往大城市擠是生活浮躁的表現,小地方、平凡的崗位也能實現個人價值,這當然也是對的,每個人的選擇都有其合理性,都應該被認可,但生活因人而異。有人為了生計,能找到工作來北京;有人為了夢想,追求光鮮亮麗的舞臺來北京;有人為北京而來北京,在這里能更好的發揮自己的能量。如果真能“萬物皆空”,那么所有的追求便都是“虛妄”,所有的結果都是“死亡”。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機會和權利,北京只是一個起點,遠遠不是終點。
(歡迎關注同名微信公眾號@亮亮大口袋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