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ark:對心理學感興趣,源自自我心理探索,決定學習中科院的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倍感忐忑和壓力,專業領域跨度較大,也很久不曾認真學習過某項課程。既然已經開始,就全力以赴。
授課老師:田宏杰博士? 副教授? ?
課前分享1:上課之前老師聊了一件自己的家庭瑣事:周末她帶著女兒去爬香山,想著應該九十點就可以回到家里,結果回到家都十二點了。老師的愛人生氣了,老師以為愛人是因為自己沒能在九十點回來而生氣,結果愛人生氣是因為娘倆出去沒有帶上自己。其中涉及兩個小道理:其一是《思維》一章中有關決策的前景理論——易得性啟發法。平時在公園里爬個小山很容易,老師自然就認為爬個香山也很容易,結果發現香山更高,爬到山頂話費了更多時間。第二個道理是無論是家人或是其他關系,有矛盾時要對事不對人,要明白自己的需求并明確說出來。
課前分享2:聊到夫妻關系,老師認為一個家庭里,女人更具有靈活性,妻子心態平和安穩,家庭也就平和安穩。公認的想法是,妻子生氣時,老公應該哄著妻子,不過老師認為妻子應該比較好哄才行。心理學上有“習得性無助”,如果每次吵架妻子都很難哄,老公費盡心力也哄不好妻子,直到妻子自我消氣了,一切才能回歸正常。幾次下來,老公就會知道其實也不用哄,哄也哄不好,還不如讓妻子自我冷靜消氣呢。所以,只要你還想好好經營你的家庭,就不要總端著女王的架子。
? ? ? ? ? ? ? ? ? 第九章? ? ?動機
主要內容:第一節 動機概述? ?第二節 動機的種類? ?第三節 動機的理論
? ? ? ? ? ? ? ?第一節? ? ?動機概述
一、動機的含義和功能
(一)定義:激發個體朝著一定目標活動,并維持這種活動的內在的心理過程或內在動力。
動機的功能:? ? 激活功能、 指向功能、 維持和調整功能
(二)動機的激發:? 需要、內驅力、誘因、情緒
? ? ? ?內驅力:由生理需要引起的,推動個體為恢復機體內部平衡的喚醒狀態。
? ? ? ?誘因:能引起有機體的定向活動,并能滿足某種需要的外部條件。
(三)動機類型:趨、避、趨-趨、趨-避、避-避
? ? ? ? ? 趨:向往,追求:如果報告做得好,就會得到表揚和獎賞。
? ? ? ? ? 避:不想要,躲避:如果報告做不好,就會被導師批評
? ? ? ? ? 趨-趨:魚和熊掌都想要:既想去游樂場玩,又想去吃大餐;既想得到A的賞識,也想得到B的青睞
? ? ? ? ? 趨-避:趨利避害:跟隨這個領導,我會得到一些好的機會,可是這個領導喜歡插手別人的工作,如果跟隨他,他也會插手我的工作,那還是離我遠一點好
? ? ? ? ?避-避:前怕狼后怕虎:繼續讀研吧,還要過三年苦逼的學生生活,去工作吧,就業前景又不好,沒有研究生學歷可能找不到更好一點的工作
? ? * 當一個人不得不做一件事時,看起來是“避”,但背后肯定會有“趨”的因素
小測試: 測試你的“趨”、“避”動機
? ? ? 1. 只有我做得比別人都好時我才高興。
? ? ? ?2. 成就博得尊敬。 3. 把我所經手的每一件事都做得漂漂亮亮是最重要的。
? ? ? ?4. 成功復出的代價總是大于成功所獲得獎賞。
? ? ? ?5. 我相信,成功者往往是孤獨和憂郁的。
? ? ? 6. 我認為現在的社會過于強調“成功”。
二、動機和需要
(一)需要的定義
? ? ? 需要是有機體內部的一種不平衡狀態,表現為有機體對內外環境條件的欲求,是推動有機體活動的動力和源泉。動機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
(二)需要的種類:
1. 從需要產生的角度
? ? ? ? ? ?自然需要:由生理的不平衡引起的需要。
? ? ? ? ? 社會需要:反映社會要求而產生的需要。
2. 從滿足需要的對象來看
? ? ? ? ? 物質需要、精神需要
3.? 需要層次理論(hierarchical theory of needs)
? ? ? ?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1968年提出了他的需要層次理論。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人的需要分為五個等級,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愛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 ? ?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屬于缺失性需要,愛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屬于成長性需要。
?生理的需要(psysiological need):人對食物、空氣、水、性和休息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safety need):人對生命財產的安全、秩序、穩定,免除恐懼和焦慮的需要;
?歸屬和愛的需要(belongingness and love need):人要求與他人建立情感聯系,如結交朋友,追求愛情的需要,隸屬于某一群體并在群體中享有地位的需求;
?尊重的需要(esteem need):希望有穩定地位,尊重他人并受到別人尊重,這種需要得到滿足會使人體驗到自己的力量和價值,增強他的信心。這種需要得不到滿足會使人產生自卑和失去信心;
?自我實現的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人希望最大限度發揮自己的潛能,不斷完善自己,實現自己理想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是人類最高層次的需要,但各人達到自我實現的途徑和方式可以是各不相同的。
德西自我決定論
活動:
練習1: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為什么想做?
練習2:你們不得不做的事情是什么?為什么要做?
三、動機與目標
(一)目標
? ? ? ?目標(goal) 是個體努力達到目的的具體成績標準或結果。
(二)目標的類型
1. 明確的目標和模糊的目標
2. 短期的目標和長期的目標
3. 不同難度的目標
(三)目標與動機的關系
? 動機必須有目標,目標引導個體行為的方向,并提供原動力。
? ? ?? 高目標好嗎?如何才能“好”?
? ? ? ?目標太高,難以實現,會產生“習得性無助”。在確定短期目標時,應進行一周的觀察期,根據任務的難易程度和自己的時間、精力和其他事情,來確定適合的目標。
? ? ? ? 高爾基說: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力就發展得越快,對社會就越有益。這里的目標應該是長期目標,把長期目標分成短期的小目標,然后一項一項的完成。
四、動機與行為和工作效率
(一)動機與行為的關系
? ?二者關系十分復雜。同一種行為可能有不同的動機,不同的活動可能有相同或相似動機。
? 在同一個人身上,行為的動機也是多種多樣的,有些為主導動機,有些為從屬動機。
(二)動機與工作效率
耶基斯-多得森(Yerkes & Dodson):各種活動都存在一個最佳的動機水平。
耶基斯-多得森定律(yerkes-Dodson Law):在比較容易的任務中,工作效率隨動機水平的提高而上升;隨著任務難度增加,動機的最佳水平有逐漸下降的趨勢,也就是說,在難度較大的任務重,較低的動機水平有利于任務的完成。? ?動機的最佳水平與任務性質的關系:倒“U”形曲線??
五、動機與價值觀
價值觀(values)是主體按照客觀事物對其自身及社會的意義或重要性進行評價和選擇的原則。
價值觀是一個人思想意識的核心,對個人的思想和行為具有一定的導向或調節作用。
一旦形成就相當穩定,并自動發揮作用。
? ? ? ? ? ? ? ? ? ? ? ? ? ? ? ? ? ? ?“我的五樣”
取一張白紙,潔白無瑕,沒有格子,沒有折痕。準備一支黑色或者藍色的簽字筆。
放松身心,用思維的板擦將大腦刷成虛位以待的空白,等待深層理念的的浮起。
1. 在白紙的頂端,一筆一劃地寫下“某某的五樣”。
2. 寫上五樣你認為是你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寫完后游戲開始了。
3. 你要把其中一項完全刪掉,刪掉的意思是這個物或人從此在你生命完全消失。(不是打× ,而是用墨水將其完全涂掉)
4. 刪去一項后再刪一項,到最后看剩下的是什么,那才是你最重要的。
這游戲玩得相當痛苦,但當你認真誠實地去玩,會對自己加深了解。
? ? ? ? ? ? ? ? ? ? ? ? 第二節? ? ?動機的種類
一、生理性動機:(驅力)由有機體的生理需要而產生
? ? ? ? ? 饑餓、渴、性、睡眠
二、社會性動機:以人類的社會文化需要為基礎而產生
? ? ? ?興趣、成就動機、權力動機、交往動機、學習動機
三、 內在動機: 由個體內在需要引起的動機
? ? ? ? ?外在動機:在外部環境影響下產生的動機。
? ? ? 啟示:若孩子內在動機足夠,外在獎勵/動機會削弱內在動機。
? ? ? ? ? ? ? ? ? 第三節 動機理論
?一、本能理論(instince theory)
人的大部分行為受本能控制,本能是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由遺傳固定下來的行為模式,是人類行為的原動力。
詹姆士:人有生物本能和社會本能,如愛、社交、同情、誠實
麥獨孤:人類所有行為都是以本能為基礎的,本能是人類一切思想和行為的基奔源泉和動力;本能具有能量、行為和目標指向三個成分;人類擁有18種本能,如逃避、拒絕、好奇心、好斗、獲取、自信、生殖、自卑、建設等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生、死、性
馬斯洛:自我實現的潛能
洛倫茨:印刻效應?
習性學理論的三個核心觀點 :
-? ? ? — 物種的先天行為。某一物種的所有成員基本都具有的行為,受基因所控制,在特定的環境中表現出來。
? ? —?進化論的觀點。習性學家強調某種行為如何促進物種對環境的適應 ,也就是哪些行為有利于物種的生存 ,會遺傳下去。
? ? —?學習的預先安排傾向。敏感期和一般或特殊的學習能力兩方面。
二、驅力理論(drive theory)
個體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種緊張狀態,能激發或驅動個體行為以滿足需要,消除緊張,從而恢復機體的平衡狀態。
赫爾:
? ? ? ? ?P=D ? H (P是有效行為潛能,D是驅力,H是習慣強度)
? “塞加尼克效應”:只要任務沒有完成,它就沒有閉合,因而會引起張力,保持記憶,可一旦閉合完成,張力即消除,記憶也消失了。
? ? ? 特別匱乏就會特別渴望,特別富足就沒有渴望,也就沒有動力。給孩子全方位無條件的包容,會導致孩子沒有原則。
? ? ?思考:對個體的需要滿足到什么水平比較好?
三、喚醒理論(arousal theory)
? ?—? ?對喚醒水平的偏好是決定個體行為的因素。
? —? ?1954年,加拿大麥克吉爾大學 “感覺剝奪”實驗
喚醒理論提出了三個原理:
? – 最佳喚醒水平:刺激水平和偏好呈倒U性曲線
? – 簡化原理(適應):重復進行的刺激能使喚醒水平降低(啟示:無論做什么,都需要休息以恢復到最佳喚醒水平)
? – 個人經驗影響偏好
(經驗豐富者偏好復雜刺激)
四、誘因理論
誘因(inducement)指能滿足個體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發或誘使個體朝向目標的作用。有積極和消極之分
赫爾在驅力理論的基礎上,接受了誘因這一變量,修改了自己的公式:
? ? ? P=D ? H ? K
P是有效行為潛能,D是驅力,H是習慣強度,K是誘因動機
?? 強調從外在目標到內在需要
五、認知理論
(一)期待價值理論
該理論將達到目標的期待作為行為的決定因素;
托爾曼:行為的產生不是由于強化,而是由于個體對一個目標的期待(expectancy)。將期待定義為刺激與刺激的聯系或反應和刺激的聯系。例如,看見閃電就期待雷聲,這是由刺激引起的期待;平時努力學習,就期待取得好成績,這是由反應引起的期待。
(二)動機的歸因理論
?20世紀60年代提出歸因(attribution),歸因是指從行為的結果尋求行為的內在動力因素
?海德:歸因理論的開拓者。控制點理論,內控型和外控型
(老公不著家,不與妻兒交流,不關注妻兒生活和情緒,這個是老公的問題,還是妻子也有責任呢?歸因于老公,屬于外控型,歸因于自己,屬于內控型。內外兼修,方是幸福之道。)
?韋納指出:歸因有兩個維度:內/外、穩定/不穩定( 后來又加入了一個維度:可控/不可控)
? ? ? ?— 韋納把成就行為的歸因劃分為內因和外因,同時把穩定性作為一個新的維度,把行為原因分為穩定的和不穩定的,如能力、任務難度是穩定,而努力和運氣是不穩定的。后來又加入可控性維度,如努力是可控的,而能力、工作難度、運氣等是不可控的。
1. 夸孩子聰明并不妥當,因為聰明屬于不穩定的因素,夸獎孩子應該夸穩定的內部因素。 2. 努力是一種需要后天培養的品質,是可控的內在因素,而且要把努力具體化。例如踢球,踢得不好,要去找到具體原因(姿勢、力道、發力點等方面)然后努力改進。3. 認知療法中特別強調歸因理論
? ?? 個體歸因影響行為動機
? ? ?應用:引導學生對學業成敗作合理的歸因
?積極的歸因模式(請仿寫第二句)
(1)成功→能力強→自豪、自尊/增強對成功的期望→愿意從事有成就的任務。
(2)失敗→ → / → 。
?消極的歸因模式(請仿寫第三句)
(3)成功→ → / → 。
(4)失敗→缺乏能力→羞愧、無能感、沮喪/降低對成功的期望→缺乏對有成就任務的堅持性。
?參考答案
(2)失敗→缺乏努力→內疚/對成功的相對的高期望→愿意并堅持從事有成就的任務。
(3)成功→運氣好→不在乎/很少增強對成功的期望→缺乏從事有成就任務的期望。
(三)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1953美國德西提出,強調自我在動機產生中的能動作用。
–“自我決定不僅是個體的一種能力,它還是個體的一種需要。人們擁有一種基本的內在的自我決定的傾向性,這種傾向性引導人們從事感興趣的,有益于能力發展的行為,以便于形成與社會環境的靈活適應”
? 自我決定行為:基于對人的需要的認識,其特點是設計和選擇行為,以滿足人的需要。
? 非自我決定行為:外在刺激的作用,因而是無動機的
(四)自我功效理論
?1977年由班杜拉提出,人對行為的決策是主動的,人的認知變量,如期待、注意和評價等在行為決策中作用
–強化之所以起效果在于期待是決定行為的先行因素,期待強化
期待的類型
?–? 結果期待:對自己行為結果的估計
?–? ?效果期待: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行為的推測和判斷,即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
?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決定個體進入某種活動時的動機水平
?(五)成就目標理論
–1980年由尼科爾斯和德韋克等提出。成就目標是一種有組織的信念系統,反映了個體對成就任務的一種普遍取向,與目的、勝任、成功、能力、努力、錯誤和成就標準等有關。
?成就目標類型:
–掌握目標:掌握知識和能力的提高
–成績目標:取得好名次和好成績
?成就目標類型與動機行為模式
–練習:如何根據掌控的目標定義“學習好”